5月8日下午,丹霞路小学全体语文教师们团聚“互联网+教室”,开展“互联网+空中课堂”语文同步课堂及研修活动。本次活动由叶雨桐老师执教《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蒋素珍老师评课。参与此次活动的还有平阳县海西镇西湾小学和乐清市南岳镇小学。三所学校共同参与,互联互研。
整堂课围绕“质疑问题、品味神奇、联合经典”这三个目标展开教学。
课始,叶老师引领孩子们质疑:英英原先不是觉得变成一棵树是很好玩,很有趣的吗?现在为什么会觉得变成树是很麻烦的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这些麻烦也让英英的“树”之旅变得很有意思。围绕这个问题,孩子们圈画、交流有意思的地方,品味想象的魅力。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这时候,我开始想念家里那些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天哪,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
针对这一环节,叶老师有层次地设计一次次朗读,出示图片在联结中说美食,衔接中完成作业本,角色表演中想象说话,不断回环中层层递进。在课堂中,把《课堂作业本》有效地利用起来,实现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情趣,更是体味到想象的神奇。继而又在小动物的对话中探索奇特的想象,拓展文本。最后联结了经典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材料处理侧重在主题——回归,做自己是做好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再次体现“一进一联”中的“联”和“进”,同时也引发孩子的阅读期待。 蒋老师妙语连珠,对叶老师的课堂设计赞不绝口,同时结合自己课堂实践提出不同的想法:习作单元课文的核心阅读任务除了感受课文想象的神奇,还要了解作者是如何展开想象的。
蒋老师将变化分解成以下几个元素:我为什么想变,怎么变,变了以后是什么样子,发生了什么事。提供了变身所关联的方法:食物、小动物、数学知识、亲朋好友等。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作者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想象。不同的老师处理教材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知识经过碰撞,产生更多的火花。教研活动中,老师们静静地倾听着,激烈地讨论着,在研讨中成长着。 来源:多彩丹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