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见面”“不接触”
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显著特征
但随着大家反诈意识的不断提高
诈骗分子为逃避公安部门
对诈骗资金的追查
洗钱方式更加多样化
“线上洗脑+线下取钱”
的模式被大量使用
场景再现
第一步:陌生来电
小A接到了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某地公安,称小A的身份证信息被他人盗用,涉嫌贩卖儿童案件,需小A配合调查,否则的话要把小A抓起来。
听到这里,小A彻底慌了神,急忙询问“警察”自己该如何配合调查,对方让小A换个新的手机和号码,用新号码加上对方的QQ,之后,“警察”会指导小A,证明小A的清白。
第二步:自证“清白”
按照对方的“保密”要求,小A瞒着家人出门,购买了一台新的智能手机和手机卡,回到家中,小A立刻添加了“警察”的QQ,对方将小A拉入了一个QQ群,群中除了小A,还有两名"公安民警”和一位“政法委书记”。对方准确地说出了小A的姓名和家庭位置,还发来了案件介绍、警官证。此时小A一心只想洗清自己的嫌疑,便按照对方的要求,每天报备自己的行踪。对方以需要查清个人名下所有账户资金为由,要求小A银行卡和存单余额。
第三步:上门取钱
“你把银行里的钱取出来,放在家里,我们这边检察院的人会来查清楚的。确认无误后就会把钱返还给你。”按对方说的“不惊动别人”,小A花了三天时间,把银行里的钱一笔笔取出来,共有50万元,放在家里等着“检察院”的人来。
过了几天,对方和小A确认家中没有人后 ,一名背着双肩包,戴着口罩和帽子,穿着灰色衣服的男子来到了小A家中,该名男子先向小A出示“证件”,接着用手势让小A将准备好的现金放入他的背包和塑料袋中,随后立即离开了小A家。
接下来,小A依旧按照对方要求,在QQ群里报备自己的行踪情况,谁知群里的“政法委书记”让小A去借钱证明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况。对方的这个要求让小A起了疑心,小A将事情告诉家人,在家人的提醒下,小A这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被骗了。(非本地案例)
此类新型的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瞄准的目标多为退休和独居人群
(此类群体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或是防骗意识较弱的未成年群体
骗子对受害人进行线上洗脑后
让受害人取现,再上门取钱
这种行为更具有迷惑性
谁也想不到在屏幕后大肆行骗的骗子
会在线下面对面取钱
1.接到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并提出以“资金清查”为由的转账、取现要求时,百分之百是诈骗,务必提高警惕。
2.无论从事什么项目,将黄金或现金当面交给陌生人的做法都极为不可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