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 别被务 给蒙住了 再次白手起家后,徐志英走的路比所有人期待的都要远。2003年7月的一个清晨,徐志英在虹桥游乐园里看到“毒友”王建正弓着腰在扫地,虚弱的身躯仿佛不倚着扫帚,就会轻飘飘地倒下。徐志英感慨不已,得知王建走投无路才来当清洁工,而且因为体质差,包干的地块小,工资甚至都不够自己吃饭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到我那儿干吧。”因为没有人比他更能体会到吸毒人员的茫然、悲观、无助。
徐志英夫妇和王建同吃同住。夏天,徐志英给王建买T恤,冬天,他送王建棉衣,如亲兄弟般。可王建却没能抵住毒品的诱惑,在2005年9月受毒友引诱复吸了。徐志英又气又急,拿出7400元把王建送进自愿戒毒所。戒毒期满后,徐志英又接他回厂上班,这让王建羞愧不已。谁知2007年11月份中旬,王建在一次婚宴中看到他人吸食冰毒,又没挡住诱惑……这一次,他被劳动教养两年。
王建几乎是自己当年的翻版,徐志英没有放弃,他知道王建跟自己一样,复吸的关键是心态问题。可因不是亲属,徐志英去劳教所探望却见不到王建,徐志英跑了四五个部门,最后以帮教的名义才见到王建。得知王建在深圳上学的儿子没钱,又马上汇去5000元。
“这样的好人,我就算铁石心肠也要被感化了。”这名经历酷似徐志英的瘾君子,出了劳教所后终于重获新生。如今,王建是徐志英厂里的一名业务主管。
夫妻帮扶二人行
值得救的,徐志英一个也没落下,对于无药可救或有巨大风险的,他也同样伸出温暖的双手。他与乐清禁毒部门合作,自掏腰包制作了三百张禁毒宣传图片,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他都会组织厂里的帮教对象上街宣传禁毒知识,去浙江十里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浙江省第一监狱自我揭短,现身说法。此外,他每年都花一万多元订禁毒类报纸杂志,送到偏远山村。妻子林秀萍算了一笔账,自徐志英脱毒成功后,他们自掏腰包花在帮教和公益禁毒上的钱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元。徐志英成了名副其实的民间禁毒第一人。
看到丈夫彻底走出毒品的阴霾,还挽救了一个个吸毒者,妻子林秀萍也深受感染,每次都陪丈夫去探望、慰问戒毒者,还积极参与帮教。
不离不弃,冒死帮扶
2014年8月初,河南漯河市的女吸毒人员万荷家属得知徐志英的善举后,请求徐志英收留万荷,让她接受帮教。万荷来到温州的当天正好遇上台风,徐志英夫妇专门驱车赶到温州接她。谁知,万荷在此前注射海洛因时感染了哮喘病,而且十分严重,虹桥镇医院的医生警告徐志英:“你是不是疯了,这样的人也敢收留,万一死了怎么办?” 夫妻二人二话没说,立刻驱车将万荷送去市医院急救,还预付了1800元药费,回到家里已经凌晨。经过夫妻俩的精心调养,万荷的身体逐渐恢复了,现在已成为徐志英工厂里的一名工人,干着力所能及的工作。
意识到帮助吸毒者解除毒瘾单靠“掏心”不够后,徐志英计划将自己的工厂打造成集帮教安置、医疗服务、心理干预、生产劳动、预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安置康复中心。他还给自己的设想起了个名字,叫“阳光工程”。他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与他一样曾经迷失在毒品中的人,在戒除毒瘾后看到希望,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徐志英安置康复中心揭牌
徐志英(左二)引领嘉宾参观徐志英安置康复中心
经过近一年的奔波,徐志英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很快获得土地审批和千万元贷款。2015年年底,徐志英帮教安置点正式落成。2016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徐志英就来到市禁毒办,提出要将自己厂房6楼1240平米全部用于禁毒公益事业。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设计、建造,2017年,乐清市徐志英安置康复中心正式落成。中心以徐志英的名字命名,希望将他的榜样力量传递给戒毒康复人员,通过医学、教育、心理、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综合性戒毒康复手段,帮助戒毒康复人员重建自信、恢复社会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