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开学季
让法律守护少年的你
敲黑板 划重点
一起来看这几个案例吧~
01
拒绝校园欺凌 共建平安校园
案例介绍
党某、石某等人均为某中学七年级五班同班同学。某天,该班班主任让学生在教室午休。班主任离开教室后,石某等三名学生共同对党某实施了侮辱、轻微暴力、辱骂等行为,导致党某从位于三楼的教室窗户跳下受伤,经鉴定党某伤残等级为八级伤残。
法官提醒
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校园欺凌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带来难以治愈的心理、精神创伤,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不做受害者(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2)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不做欺凌者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02
远离校园贷 青春不负债
案例介绍
因为觉得请同学吃饭很有面子,学生小飞看重某借款平台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先后在此借款平台借了2万元消费,贷款总额“利滚利”至20万,担心被家人发现,小飞只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刚开始在借款平台到处借钱,后来发展为向借贷公司借钱。
法官提醒
校园贷,只要你是在校学生,网络上提交资料就能轻松申请贷款,这样的圈套近年屡见不鲜,希望同学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1、树立科学消费观。青少年在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要有自控力和自律意识,坚持勤俭节约,不能盲目攀比,合理安排好个人支出。2、保持清醒头脑。非法“校园贷”会利用部分青少年社会经历少、消费习惯差的弱点来诱骗学生。同学们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快捷而被骗。3、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很多“校园贷”诈骗的发生大都是因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盗用所导致的。同学们要提高警惕,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防止被他人盗用。4、在正规渠道借钱。青少年的消费来源只能是父母或者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通过劳动换取,坚决不能找陌生平台或个人借贷。
03
抵制网络游戏 健康快乐成长
案例介绍
小林平时喜好上网玩游戏。开学在即欲出售账号,在添加购买人QQ后就出售账号事宜作进一步的商榷。为方便交易,对方通过QQ发送了一个游戏交易平台,并指导小林如何挂号出售。果然,账号很快被“买”走,但要提现时却遇到了问题。平台客服以充值激活账号、账号出错等为由,引诱小林在交易平台上充值多次。最终,直到该游戏交易平台无法登录,小林才意识到被骗,累计被骗7000余元。
法官提醒
提醒广大游戏爱好者,在交易游戏账号、装备时,应通过正规游戏游戏官方平台交易,切勿轻信陌生人。不管是游戏好友还是代售,亦或是客服,一定要确认交易对象身份的真实性,谨慎交易!如果有需要缴纳风险保证金、解冻金、手续费时,一定要终止交易,避免进一步受到财产损失。如遭遇被骗,要立即留存证据,向警方求助。
针对游戏充值能否退回的问题,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充值游戏的行为是无效的,家长可以主张游戏平台申请返还。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适当充值游戏,但对于大额的充值,需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或者追认后才能发生效力,家长不同意或不予追认的,该行为无效,家长可以向游戏平台主张返还充值金额。对于未成年人充值游戏家长确不知情的,家长需要提供相应证据证明注册账户或使用账户的时候是由未成年人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