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本月起,各县(市、区)教育局对当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偿补课、通过朋友圈向家长推销商品等现象予以重点查处,教师做微商向家长推销商品被教育部门明令禁止。教师做微商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引发广泛关注,各方观点不一。
有教师因做微商被调离岗位 此前,乐清一教师因做微商被举报,查实后这名教师被调离岗位。
市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说,她知道不少教师在做微商,卖护肤品、化妆品、日用品、学习用品的都有。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坦言:“校长、同事都知道我做微商,但我的原则是不卖货给家长,家长能加我微信,但是看不到我的朋友圈,我把所有的家长都屏蔽了,一是减少我的副业对家长的打扰,二是不想把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两者混为一谈。”这名教师表示,首先她的第一身份是教师,其次才是微商,对于学生的学习她不会放松。
青青(化名)是一名幼儿园老师,以前她常常在朋友圈里发布童装和代购护肤品的信息。她表示,很大一部分客户的确是学生家长,“但我不会主动向家长兜售。”今年她的朋友圈不再发这方面的内容,幼儿园管得严。
从事微商的教师中,幼儿园的相对多一些,其次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师相对较少。
家长担心老师因此分散教学精力
老师做微商,家长很纠结。
市民陈女士说,她也是一名微商,知道做微商不容易,每天光回答客户各种问题就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老师从事微商势必会分散用于教学的精力,减少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如果我孩子的老师兼职做微商,我的确会担心。老师光教学任务就很重了,再花心思做微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一些老师时常将商品信息发在朋友圈,家长装作看不到是不可能的,可看到后“到底买还是不买”,令不少家长犯难。
“现在是全民微商的时代,只要老师别在上班时间从事微商,我还是可以理解的。”市民王女士说,她的孩子在读幼儿园,两个老师都做微商。“一个老师卖洗发水,一个老师卖英语玩具,但不会向家长兜售。要是出现老师利用自己的身份向家长兜售,那就比较讨厌了。”
教育部门: 形成师德信息化“闭环”管理
鹿城区教育系统日前发布通知,各学校要通过设立师德信箱和师德监督电话等形式,广泛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征询意见,自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重点查处教师在法律法规学习和贯彻执行方面是否认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勤奋、廉洁,有无索受家长财物,有无从事违规有偿补课,有无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有无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向家长推销商品,有无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
温州市教育局和鹿城区教育局后续将在教育网、微信公众号,以及相关媒体公布举报二维码,精确掌握各地各校师德师风建设社会满意度情况、举报查处效能和满意指数情况,形成师德师风举报、交办、查处、反馈、电子存档的师德工作信息化“闭环”管理。
乐清也出台相关意见稿,严格进行师德师风监督检查,大力开展教师有偿家教、课堂教学“慵懒散”、参与微商经营等专项整治活动。
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称,老师不得在工作时间参与微商活动,不得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比如在家长群、有家长的朋友圈做微商。
市教育局将组建师德师风专项整治督查组,深入各县(市、区)及直属学校进行专项督查,通过明察暗访、重点抽查、举报突查等形式,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将及时跟进调查核实,认真接待和处理投诉事件,做到举报一件、调查一件、处理一件。
教师做微商, 你怎么看? 留言区见
来源 | 温州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