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
规则不是为了让孩子在惧怕和压力下,成为听话的孩子,而是让孩子的规则下学会自由,更重要的是学会为自己负责。
公园里,风吹着树叶飘动的景象吸引了许多孩子,我的孩子也专注地看着。我把他抱起来,树叶刚好拂在他的脸上,他看了一会儿,伸手想扯树叶。我告诉他,可以看,不可以扯。但孩子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仍然拉扯着树叶。我不再说什么,把孩子抱远一些,刚好够不着树叶。就在这时,一对父母带着女儿路过,爸爸一个箭步冲过来起跳,拽下一根树枝递给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走了。
这就是两个家庭的不同,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没有对与错,各自为各自的选择负责。
在学校里的每一条规则,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为自己负责的品质。
比如“为伤害他人的行为道歉,也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这条规则,经常会出现在孩子打架的场合。我们怎样让孩子体验到规则背后的精神呢?
成人必须清楚地知道,这条规则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破坏了关系中的界限。道歉意味着规则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能够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的人,是成熟的人,是有安全感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
这样,我们不仅仅是解决了孩子的纠纷,而是通过事件的解决帮助孩子形成品质。当成人清晰规则的意义,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内在的精神便能够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们的意识决定着一切行为,姿势、表情、语言,举手投足间都渗透着意识。
帮助孩子说出“对不起”时,有的老师是用手掌托着孩子的小手,有的老师是抓握着孩子的手腕,仅仅几厘米的距离,一个是承托着孩子,一个是些许强迫;有的老师贴着道歉孩子的背后,支持他道歉,因为他知道道歉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第一次道歉,有的老师蹲在孩子侧面,用手扶着孩子的后腰,而还有的老师面对面盯着孩子的眼睛;有的老师说:“没关系,你向他道歉吧,老师知道你非常勇敢。”有的老师说:“请你向他道歉,你刚才伤害了他。”还有的老师说:“今天这件事,你必须向他道歉。”
一言一行都蕴含着成人对规则精神的理解,看似在解决同样一件事,但不同的言行透露着不同的精神,赋予“请道歉”不同的意义。得到支持和鼓励的孩子,认为道歉是生命中神圣、重要而高尚的事,能够坦诚地向别人道歉。而仅仅是解决了表面问题的孩子,认为道歉是一件可耻的事,是自己的错,不知道道歉意味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成人对规则精神的理解是无形的能量,直接影响孩子对规则的理解。所以,在使用规则之前,我们应做到最基本的就是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使用它,否则规则就成为规条,成为制约。
“请道歉”要求一方为行为负责,同时另外一方看到对方会负责,接受对方的道歉和说出道歉都需要勇气。当孩子无法原谅对方时,请给孩子空间,等待他先认识自己的情绪,再从事件里抽离出来客观地看待发生了什么,道歉或原谅的孩子,都能够清明地看待事件。有时你会发现,当你煞有介事地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时,却发现孩子通过哭泣排解情绪之后,其实已经原谅了对方,把事情放下了。
“请道歉”是一种新文化,我们过去并不这样生活,而是不愿意放下,不愿意原谅,积压着包袱。而这个规则创造了文明,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
家庭中,我们也有很多机会。孩子好奇地把墨水从阳台上倒下去,不巧洒在了路人身上。当别人找上门来时,年幼的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没有力量面对问题。她立刻代表孩子向别人道歉,并和对方商量把衣服洗干净,然后私下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这件事做错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天,她带着孩子和洗干净的衣服,上门再次向别人道歉,对方接受了衣服,也接受了孩子的道歉。很显然,母亲能照顾到孩子当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当责任大于孩子的承受能力时,成人来担负起现实的责任,而让孩子去承担道歉的事实。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以爱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体验到规则精神。允许犯错误,因为那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权利拒绝别人,也要接受别人的拒绝”,“不可以打扰别人”等,学校里的每一条规则,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为自己负责的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