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上班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717|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清地少山多,将来发展饱和了势必会进行大量填海括地

[复制链接]

11

主题

115

帖子

339

积分

小一

Rank: 3Rank: 3

积分
3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陈亮先生 发表于 2022-8-23 13: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电信
到时候就没有滩涂了,成为一座真正的美丽滨海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905

帖子

927

积分

小二

Rank: 4

积分
927
沙发
gasbal 发表于 2022-8-23 13: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好多年前的事情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7948

帖子

8700

积分

初二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700
板凳
sbrdftg 发表于 2022-8-23 13: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
乐清老县城都是填海而来的。
有很多证据。
南北朝时,乐成县还没有的时候。
名人都是去白石。
南北朝谢灵运《白石岩下径行田》五言诗鉴赏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
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州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
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

谢灵运以其精深华妙的山水诗著名六朝诗坛,所作名篇佳什,多优游山水,无关民瘼,向有“学者之诗”的评语。与谢诗的总体倾向不同,《白石岩下径行田》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是难能可贵的。《昭明文选》未收此诗,其后的评点家、诗论家亦鲜有言及者,也许是因为前人觉察到这首诗与谢灵运的为人和诗风不甚协调而有意回避之吧?殊不知,从这不协调中,正能发现谢灵运其人其诗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更应引起重视。

白石岩,一名白石山,在浙江乐清县西三十里。《温州志》云:“山下有白石径,为灵运行田之所。”行田,巡视农田。这首诗写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其时旱灾严重。诗开篇二句:“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说小郡县的百姓平时本来就够贫寒的了,又逢灾年,更加无法存活了。虽然没有描写饥寒交迫,不堪其苦的种种惨象,但黎民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处境,还是不难想象出来的。“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前句说,作为太守唯恐智谋短浅,救济不周(知通“智”);后句说,自己对人民是很爱护的,对民生疾苦的忧虑是常挂在心上的。陈胤倩说:“起四句,咏之恻然,足当《舂陵行》数篇。”(《采菽堂古诗选》)《舂陵行》为唐代元结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名作。此或言之太过,然而,从谢灵运的“惧”、“忧”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他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和作为一郡之长的责任感。在这个意义上,谢灵运也可以算是为元结“导夫先路”的人。对陈胤倩的评论,作如是观,也许更符合实际一些。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7948

帖子

8700

积分

初二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700
地板
sbrdftg 发表于 2022-8-23 13: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
唐代时,孟浩然在乐成县城看海

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作
唐代 : 孟浩然
异县天隅僻,孤帆海畔过。往来乡信断,留滞客情多。
腊月闻雷震,东风感岁和。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
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归屿理舟楫,江海正无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7948

帖子

8700

积分

初二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700
5#
sbrdftg 发表于 2022-8-23 14: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
焦千之(生卒年不详),字伯强,颖州焦陂人(一作江苏丹徒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为乐清县令,任内严毅方正,莅事精明,吏不敢犯。翌年,将文庙扩建为县学。建成后,经常到校与学生谈道义、诵经籍,促进乐清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注重水利,兴修石马与白沙东山二座陡门


元《重修印屿斗门记》由至正年间永嘉县尹林泉生、乐清县达鲁花赤笃壑海牙具名刻碑,记载乐清县尹陈志中(彦和)至正四年(一三四四年)重修印屿斗门的事件,并追溯宋代贤令焦千之初创之惠。清乾隆年间重修陡门,将元碑上部切割为穹形,并在碑阴刻字记录重修后情况,开列受益各村“承办夫、板”的“格式”,是为清《重修岩头陡门记》。两篇记文提到的“印屿斗门”“岩头陡门”,应当就是旧《乐清县志》所载的“石马陡门”,是同一处水闸的异名,位置在今乐清市城南街道石马村印(屿)山两侧。

元(清)斗(陡)门记碑原立于印山西侧陡门以东。二〇〇〇年前某年,因修筑村庄道路填埋部分旧陡眼,石碑被移置于路侧,导致右下角开裂。石马村整村拆迁后,二〇一八年年底(或次年年初),石碑遭身份不明者拆卸,导致中下部断裂。因当地居民阻止,幸未流失。二〇一九年十一月上旬,张朋强、郭欣等文史资料工作者在乐清市政协组织下到石马村开展“城中村改造村文化记忆留存”专题调研,受摄影师叶朝晖指引,获悉以上情况,并予以记录报告。经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陈绍鲁先生牵线,乐清市档案馆会同乐清市城南街道办事处认定该石碑是由过去(元代)的国家机构(乐清县尹)从事水利活动直接形成的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记录,符合法律关于档案的定义,是以金石为记录载体的特殊档案,遂于二〇一九年十二月移入乐清市档案馆收藏。

该碑基座至穹顶高一百零六厘米,穹部弓形高约二十厘米,碑宽六十四厘米有余。碑体所刻的元、清两篇记文,是关于印屿斗门以及乐清海塘水利建设的第一手档案史料。印屿斗门及其所在海塘的建成,使乐清县城于北宋中期以后得以向南部平地发展,造成南部城郊的繁荣,对后世的地理和经济社会变迁都产生重要影响。元代碑记是现存最早记录这段历史的官方档案。清代碑记的价值则在于提供了当时基层社会组织承办水利工程维护任务的具体而微的“格式”案例。

元《重修印屿斗门记》文章明畅通达,书法优美典雅。唯以近七百年天然、人为之影响,碑文颇有损坏。其中,碑额于乾隆时被割去,剩有几条字脚依稀可辨。记题仅余“斗门记”三字及其上“屿”字的山字旁,现用记题系推测而来。撰文者失其名及名下“撰文”诸字,以其姓林,据府县旧志可知为林泉生。篆额二字及其姓名今亦残缺,幸而光绪年间尚能辨认,当时修县志者竟据此补录前志失载的达鲁花赤一人,即笃壑海牙。内文缺损不一,兹不详述。碑阴的清代记文原无标题,今据其开首句,题为《重修岩头陡门记》。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主题

999

帖子

1948

积分

小二

Rank: 4

积分
1948
6#
扣扣十十 发表于 2022-8-23 14: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移动
想多了,不比以前了,现在填海都要各种审批,挺难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7948

帖子

8700

积分

初二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700
7#
sbrdftg 发表于 2022-8-23 14: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
历史名人留下,乐清从海到陆地的历史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

主题

383

帖子

418

积分

禁止访问

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

积分
418
8#
latiao 发表于 2022-8-23 15: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移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9

主题

403

帖子

1072

积分

禁止访问

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Rank: 72

积分
1072
9#
15067840550 发表于 2022-8-23 16: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移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5790

帖子

8030

积分

初二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030
10#
叶以沫 发表于 2022-8-23 16: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你说的,国家不允许了。温州都不让填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乐清上班族网 ( 浙B2-20100310-1 )

GMT+8, 2024-9-20 07:0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