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例患者因出现腰腿、下肢疼痛,双肩上举困难,在外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肩关节炎”,对症治疗未见好转,期间复查炎症指标高,收住乐清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患者经抗感染治疗但炎症指标居高不下,关节僵硬及疼痛症状时轻时重,并未完全缓解。经多学科联合讨论,最终风湿免疫科医生诊断他为风湿性多肌痛。
1 一个被忽视的危机:高炎症状态下的僵硬疼痛 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多为老年人,50岁以上好发,70岁以上发病率上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自身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如季节、感染等)、年龄、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患者可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疼痛、乏力、晨僵、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不明原因高炎症反应。
该病症常被误认为“颈椎病”或“受凉”,有些患者在理疗科行康复治疗,有些患者因炎症高反复筛查感染,有些患者单纯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灵活了……
2 早期识别:抓住“黄金窗口期”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怀疑风湿性多肌痛呢?
症状一:患者可能在某一天或某段时间发现颈肩部、下肢肌肉疼痛僵硬,伴随活动不便,可以隐匿起病,可以突然发生;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
症状二;患者上肢受累较下肢受累更常见,多为双侧同时受累,偶有单侧受累,上肢受累可累及颈肩部肌肉群,出现颈部僵硬,转颈困难或受限,双肩上举疼痛,不能完全上举;下肢受累可出现腰背部僵硬、无力,下肢疼痛不适、不能抬腿、下蹲起立困难等不适。
症状三:少数患者可合并双侧颞部头痛等症状,但这在中国人群中并不常见,在欧美人群约30%合并头痛、发热等症状。
症状四:辅助检查往往提示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而风湿科其他检查可能正常或轻度异常,不能用某一种风湿病解释病情,抗感染治疗无效。
症状五:经过合理规范的治疗,患者大多可迅速缓解,合理用药及规律减量、规律随访是预防复发的一大重要环节;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比较顽固,会出现疾病复发或迁延不愈的可能。
3 治疗与管理:从控制炎症到长期康复 一、核心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镇痛、消肿及免疫抑等作用,免疫抑制剂可帮助控制病情,减少激素使用量,降低复发率。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首选治疗方案,严重者也可考虑生物制剂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均需在风湿免疫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生活方式与康复
适度运动:水中运动、太极拳等低冲击活动可缓解僵硬,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防寒保暖:寒冷可能诱发病情加重,冬季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侵袭。
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尤其是合并骨质疏松者),避免刺激性食物。
三、长期随访及管理
风湿性多肌痛病程长短不一,该病在停药或减药过程中容易复发,病程短至数月,长达5-10年,甚至更久。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短期内好转,对于难治或好转不明显,需要积极寻找其他原因。
合并巨细胞动脉炎者需长期随访,定期监测血压、视力及神经系统状态。
风湿性多肌痛虽属“小众”疾病,但其危害不容小觑。提高公众认知、早期识别并规范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风湿性多肌痛不是老年的“必然代价”,而是可防可控的“隐形杀手”。当我们学会识别那些被误认为“衰老”的预警信号,就能抢回本该属于我们的行动自由!
来源:乐清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