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之一,大荆镇下山头村积极投放垃圾分类智能屋,引导居民主动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使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自觉践行成习惯 “红色的放塑料袋,绿色的放玻璃瓶……”在村民张玉珍的家中,绿、黄、红、蓝、四种颜色垃圾桶每天都按照类别投放不同的垃圾。四色分别代表厨余垃圾、干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方便家人一起做垃圾分类。而一些纸类、塑料等有再次利用价值的垃圾,会被送到专门的废品回收站,作再生处置使用。
“对于垃圾分类,她认真在执行。投放的时候特别仔细,还会对我们耳提面命,做到每天投,每天清洗干净。”其家人说。
垃圾分类已经成了张玉珍的一种生活习惯。家里的垃圾分类投放好后,她再提到门口的智能投放点,一一投放。
张玉珍说:“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刚刚开始实行时我觉得很麻烦。时间久了,通过垃圾分类后,家里的环境卫生清爽了,慢慢就接受了。智能垃圾屋按照规定投放还有奖励,大大激发了我的积极性。我用垃圾分类投放获得的积分换取了洗衣液、肥皂等生活用品,既能让家里环境更好,又能换生活物品。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也是我坚持下去的一大动力。”
居民家里的四色垃圾桶。 项页 摄
督导员每日值守 “您好,请您做好垃圾分类,电池不能再分解,属于不可回收垃圾。”每天6时许,在下山头村智能垃圾分类屋旁,身穿红马甲的卢海平就开始上班了,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村民,轻声细语地引导他们分门别类进行投放。
卢海平是下山头村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早中晚上班,上班时长6个多小时。工作重复、琐碎,还时常受到不理解村民的“挤兑”。但她表示,这份工作为生活增添乐趣,也让她能够为下山头村推广垃圾分类做点贡献而感到自豪。
刚开始,村民不配合,把垃圾扔下就走了,卢海平就把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她觉得这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想了一个办法。她制作了垃圾分类样品,放在四色垃圾桶的旁边,供居民直观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居民在她的带动下逐渐接受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工作任重道远,可喜的是村民的意识在不断发生转变,朝着我所期盼的方向前进,我为自己找到的新方法而高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边干边摸索总结,努力找出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方法。”卢海平说。
忙碌的卢海平只是下山头村垃圾分类督导队伍的一个缩影,队员们沉浸其中,引导村民实行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逐渐成为人们的好习惯。
垃圾分类宣传。 项页 摄
数字赋能乡村美 去年以来,下山头村投放了5处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该村严格落实定时定点集中投放、垃圾分类督导员、积分奖励等制度,不断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下山头村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不同的积分可以兑换不同的物品,积分越高兑换物品价值也越高,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巩固未来乡村建设成果。”下山头村驻村干部项页说,该村还结合美丽庭院评比、卫生家庭评比,引导村民“变废为宝”,将不使用的物品变成花盆、挂饰等,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一起为了创建美好下山头村而努力。
党的***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鲜明代表,下山头村以石斛产业为特色,打造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以特有的“三金”——土地租金、就业薪金、入股股金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实现环境美、产业兴、村民富,让广大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该村围绕“五化十场景”要求,聚焦“一老一幼”,融入智慧场景,打造含疫情防控、清廉村庄、村情民意、垃圾分类、健康档案、邻里资讯等17个功能模块、232类数据的“乡村智治平台”,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村级管理能力,为群众和游客提供更方便的贴心服务,营造“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生活场景,成为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
按类别投放。 项页 摄 来源:大荆镇人民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