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更多的祈祷。”如果每面墙壁的祈祷能够显现,我想ICU的墙壁一定写满了家属的祈祷。
跟普通病房不同,ICU的病人大多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甚至是半只脚踏进了鬼门关,命悬一线。这里是无声的战场,大多数病人或昏迷,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适,医护人员要通过细心观察和数据监测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采取措施,使病人的病情稳定。在ICU,你从家属口中听到更多的不是“谢谢”,而是“医生,求求你救救他”、“护士,麻烦你多照顾他”。躺在ICU病床上的不仅是一个重病之人,还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在这里,我们见证过一个生命走到尽头,一些家庭希望的破灭。
我见过最小的病人,是一个高处坠落的3岁宝宝,刚送来我们科室那天就抢救了两次。他的情况很不好,瞳孔已经散到底了,没有对光,自主呼吸也没有,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着生命。他长得很可爱,小小一只,软软乎乎的,躺在那里就像睡着了一样。我们科室有孩子的同事,上班只要有空就过来看看他,每个人都为他感到惋惜。还记得家属探视的时候,他父母进来,他妈妈抱着他的小鞋子,站在他床边一直哭,那种哭声就像个孩子,呜呜咽咽,然后跟他说,“你不要离开妈妈好不好,不要丢下妈妈……”他爸爸比较坚强,一直抱着妈妈,跟她说,“你别这样,你跟他说说话”。
当时我真的超级想哭,然后去洗了手擦了下眼角。后来他爸爸过来问我能不能给他洗澡,我说可以。全程都是他爸爸轻轻给他擦的身体,然后跟他说,“你最坚强了,你要加油,你是小小男子汉对不对?”我真的第一次在家属面前没忍住,眼泪掉出来了。但是他妈妈不敢碰他,怕他疼,一直哭,所以我赶紧把眼泪擦掉。其实他已经深昏迷,完全没有感觉了,但是我没有办法跟她说,他感觉不到痛。我只能告诉她,“你别哭,你跟宝宝说说话,你这样会吓着宝宝的。”我永远记得他的那双小鞋子,被放在一个蓝色的塑料袋里,每次他妈妈进来,都紧紧抱着那双小鞋子,然后跟他说,“宝宝,你起来,我们回家好不好……”而他的爸爸始终在等待一个奇迹,可是奇迹真的很难。我们能做的,除了安慰,只有让家属在里面多陪伴一会儿小宝宝。最终,家属艰难地下了决定,选择放弃。宣布死亡的那一刻,一个家庭的梦破碎了。
但在这里,我们也见证了一些家庭的希望重燃。
前段时间,一个19岁的少年从高处坠落,在家属想要放弃的时候,郑友文主任劝住了家属,告诉她们希望很大,不要轻易放弃。而后家属重新坚定信念,决定无论如何都不再放弃。在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及十几天的CRRT治疗后,少年的病情终于趋向稳定,转上级医院继续进一步治疗。日前,少年已康复出院跟。当家属送来锦旗时,脸上的笑容让所有医护人员为他感到开心。也许奇迹很难,但我们不曾放弃,幸而最终见证了奇迹。 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脑外术后的病人。该病人在上海突发脑出血,送到医院后医生告诉家属希望不大,于是家属决定放弃带他归乡。来到家乡医院,与医生一番谈话后,家属决定放手一搏,选择让病人接受高难度手术。术后最初几天,病人的情况并不乐观,但多科医生联合,根据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护理人员亦一刻未曾松懈,进行治疗。病人的妻子与儿子衣不解带,细心照料,终于看见病人一点点好转。还记得那天中班,当病人单手牢牢握住手机时,他的妻子激动地看向我们说:“你们看到了吗?他握住手机了!”那一刻,她激动的模样,哽咽的声音,突然让我感受到,这大抵就是每位医护人员选择从事这个职业最想看到的画面吧!
我们曾在上学时因为厚厚的课本感到头痛,也曾在病房里因为有些病人病情过重回天乏术而感到沮丧,但当病人但凡有一点好转迹象,我们都会有成倍的成就感和开心,也坚定了我们在医疗行业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ICU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她见证了病患和家属的哭与笑;见证了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也见证了生命的结束与奇迹般的重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ICU每年都会派医务人员参加BLS、ACLS、CRRT机的使用、徒手盲插鼻肠管等学习培训,扩展医护人员的知识面,丰富知识理论,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只为在病人危重之时,带给他们生的希望。
行医之路漫长而艰辛,ICU的医者用仁心医术守护病人健康,点亮生命之光,创造生的奇迹!
来源: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