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通过严格评审,我院被评为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示范中心,并于8月13日举行了授牌仪式。
CDQI项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开展,致力于全面提升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多维度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此次我院获得“国字号”房颤中心示范基地称号,标志着我院在房颤规范化诊疗方面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什么是房颤?房颤患者有较高的中风风险 心房颤动,也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我国老年化程度不断加重,现全国房颤患者人群约800-1000万。
房颤发作时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多在120-180次/分,节律绝对不整齐,心音强弱不等,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有心悸、胸闷、心慌的感觉,个别严重者会有头晕、晕厥等症状。同时,房颤患者比非房颤患者有高出5倍的中风风险,而且房颤导致的中风比一般中风危害更大,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房颤如何治疗?房颤射频消融让生活恢复平静 房颤患者治疗有两大目的,一是缓解症状,二是预防卒中和改善预后。其中控制房颤症状通常有药物和导管消融手术两种方法。
导管消融近年来在国内高速发展,日趋成熟,已成为心律失常治疗领域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是通过把一根很细的导管通过静脉血管送到心脏房颤病灶所在部位,然后释放射频能量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整个手术不需开刀,出血量极小,术后患者身上只留2-3个针眼大小的创口。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手段,导管消融具有微创、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等优势,并且能够在术中实时评估,为广大深受心律失常折磨的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张奶奶是我市大荆镇人,一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犹如钟摆般规律。但今年1月份开始,她却没来由地觉得心神不宁,打破了她维系了88年的那份平静。在确诊“阵发性房颤”后,她4个月内先后5次在我院及乐清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但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疲于奔波的家属最终选择了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手术过程中,她的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并维持至今。
用“心”攀登前行 带动区域提升 近年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在科室主任虞旭东、戈睿佗的带领下,由金可可主治医师和张生长副主任医师组成电生理团队,在心脏电生理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1年2月至今,该团队已完成各类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手术200余例,其中房颤导管消融100余例,帮助广大患者远离“心悸”困扰,让众多房颤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远离了卒中风险。该项工作同时获得了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的认可,我院获得2022年度电生理技术推广应用先锋奖。
今后,我院将以此次获评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房颤中心建设工作,持续开展房颤筛查、风险评估、规范诊疗等系列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房颤的诊断率、治疗率,进一步提升对房颤患者的救治服务能力,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来源:乐清市人民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