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上班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金溪畔架新桥,长虹飞跨碧波上 ——记芙蓉大桥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6445

主题

6449

帖子

7645

积分

小朋友

Rank: 1

积分
76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乐清之窗 发表于 2021-7-15 10: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举国欢庆。

这一天,对芙蓉人来说,

可谓双喜临门,芙蓉大桥贯通!

不管是亲临现场,

还是远在千万里之外的芙蓉人,

无不欢欣雀跃。
新芙蓉大桥。赵余兄 摄

芙蓉大桥横跨芙蓉人的母亲河黄金溪,在芙蓉人的心中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还是地标建筑,更是乡愁的图腾。少年郎外出求学,青壮年下海经商,乡民们赶集走亲,都要途经芙蓉大桥,而游子们归乡,踏上芙蓉大桥,就算是回到了家。
原芙蓉大桥。郑竺容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

在芙蓉大桥建造之前,芙蓉人赖以通行的过溪桥有两条,雁湖人走西塍桥,小芙人走万缘桥。万缘桥位于芙蓉大桥以西约300米,原是一条石拱桥,乡民称之为栏杆桥,建于清末年间,是由当时的卢姓武生员以及东山垟蔡姓文生员共筹共建的义桥。西塍桥位于芙蓉大桥以东约500米,由乡贤余鼎三建造,在民国时期,余鼎三曾任甘肃省特税局局长,因不愿为当局收集边区共产党活动情况被解职,遂回老家芙蓉,与族人创办施药局,聘请名医义诊,并在西塍村建桥。该桥长百余米,每墩7条石柱,5条石条铺面,共计23桥孔。共用石阶400多条,每条石重近2吨,全部采自于白龙山半腰。
妇女在大桥下浣衣。郑竺容 摄
乡民在大桥下游玩。干若芳摄于1994年

随着,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万缘桥和西塍桥已经无法满足乡民日常通行和经济活动的需求。芙蓉镇党委、政府重新选址,建造芙蓉大桥,这是芙蓉镇近代史上的一桩大事。原芙蓉大桥动工于1979年11月17日,1980年10月竣工,总造价18.8万元。桥长108米,宽6.94米,高8米,砼平结构,南北走向,北端桥堍延伸至金庵山脚,向东是芙小公路,向西是芙雁公路。1992年北端二涵洞毁于洪水,当年动工修建,次年5月竣工,延伸一孔后,桥长计144米。
原万缘桥。郑竺容摄于上世纪80年代。
原西塍桥,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 余存理 供图

风吹雨打,沧海桑田。芙蓉大桥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芙蓉人成长。2017年7月,芙蓉大桥因桥梁老化,桥身开裂,被鉴定为危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芙蓉镇启动了新芙蓉大桥建设项目。2019年2月,服役了40年的芙蓉大桥被拆除,牵动着所有芙蓉人的心,大家缅怀往事的同时,也期盼着新芙蓉大桥早日落成。芙蓉大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施工方众志成城、风雨兼程,克服新冠病毒疫情、超强台风等考验,确保芙蓉大桥于2021年7月1日全线贯通。
大桥建成尚未通行,乡民从旁边临时搭建的木桥赶集。林昌辉 供图

新芙蓉大桥总投资2000万元,全长160米,宽12米,是乐清市首条五跨上承式拱桥。该桥不仅打通了芙蓉镇交通主动脉,缓减了建成区的交通压力,且与黄金溪景观规划完美衔接,成为芙蓉地标性景观之一。

可以说,新芙蓉大桥和芙蓉人一起跨进了新的时代。
原芙蓉大桥。郑竺容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

编者按:每个芙蓉人都对芙蓉大桥有深刻的记忆,浓厚的情感,小编邀请芙蓉的“60后”“70后”“80后”代表,共同追忆芙蓉桥下,黄金溪畔的美好时光,以飨读者。
我们芙蓉镇有条母亲河,名“黄金溪”,本地人更喜欢喊她为后边溪。民间习惯称东南方为前,西北方为后,黄金溪由西向东流经芙蓉镇北入海,故俗称后边溪,而另一条由西环经镇南的则叫前垟溪。

黄金溪很宽阔,溪椤成荫,白卵石遍布,非雨季时水面深浅适度,稍深处大人可鸢水,水浅处小孩可涉溪追鱼虾。溪中段上街卢家底与营盘村连接雁湖、小芙、雁荡山等山面乡之间,原有一座建于清末的石拱栏杆桥。每当夕阳西下时,桥下水面波光粼粼,金光点点(黄金溪名便由此而来),有牧童骑黄牛悠哉悠哉鸢水归家,溪边村妇浣衣淘米,远处紫螺岩的倒影被镶上一圈金边,好一幅山水田园画卷!这便是著名的“芙蓉夕照”,被收入“雁山十景”之一,这是黄金溪最温情最浪漫的一面。

可是,大自然的易变也给人们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与痛苦。南方本多雨,台风季狂暴的山洪,几次三番差点冲跨这座链接山与集镇的桥梁,给乡民的出行带来诸多安全隐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出外做生意讨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年底年外车来人往,拥挤不堪,石拱桥超负荷,摇摇欲坠,人畜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建一座坚固又能通车的新桥是芙蓉镇包括周边十里八乡村民最迫切的大事情。于是,1979年冬,黄金溪上有史以来最长、最现代化的一座公路桥——“芙蓉大桥”开工了!

记得那年我正上初一,每天放学后几个同学都喜欢去一个女同学家写作业,她家新砌的砖木结构房子很大,二楼通铺住了很多在大桥工地打工的工人,其中有一位长得白净高瘦的男孩子,他刚上高中,家在过了黄金溪还要顺着山路走半天的小山村里。他数学特别好,人也好,无论白天多么累,只要我们这些小孩有学习上的疑难,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记得第二年整个暑假他都在工地,原来白净的脸庞晒得乌黑,但身架却变得更加结实强壮,就像他参与建设的那座大桥一样。后来听说他考上了名牌大学,成了他们村第一个大学生。

一晃四十余年过去,斗转星移,山海巨变,原来的石拱栏杆桥早已拆建成能通车的水泥桥,而今天,重新建造的芙蓉大桥上人潮涌动,此时此刻,不知那位曾经的白弱书生是否也在这人群中共欢呼?或是在某一处看着电视新闻,刷着手机短视频无限感慨?
新芙蓉大桥贯通了。

这一天,芙蓉人奔走相告,这一喜讯像是长了翅膀飞到了海内外每一处有芙蓉人的地方。

芙蓉大桥承载了多少芙蓉人的梦想,记载了多少芙蓉人的步履。还记得2017年7月11日那天,芙蓉大桥被宣告要拆后重建。大家都很关切,让我想起了他的壮年、青年以及少年,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这一代芙蓉人的少年、青年以及壮年。

芙蓉大桥,我们芙蓉街人爱叫大桥头,因为,芙蓉街人叫什么都带个头,譬如,下街头、上街头、水井头、坦头、长山头、矮凳头、方凳头、长凳头、大衫头,骂人叫唐儿头、唐囡头等等。

每年正月初一,也就是正月头,大桥头是必去的地方,啃根糖蔗,抓把瓜子,一班人吹吹牛,讲讲闲谈,把阵阵的欢笑声洒进了布满溪椤树的黄金溪里、四姑娘潭里。

看着郑竺蓉老师在大桥头给大家拍相片,那是一种享受,就像到横店看大腕拍电影一式。

每个桥孔里有我们儿时的旧事,这个洞干了啥,那个洞里有谁,虽然记不大清楚了,但是印痕却抹之不去。

桥墩下,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我们和鱼虾一起“打蛙绸”(游泳),什么“红煞”,什么“老吼钳”,什么“沙粗”,什么水蛇,应有尽有。

大桥头完成了光荣的使命,从1979年始建至2017年。从今,它迎来新生,将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遥想大桥头,回荡在耳畔的是芙蓉人儿时耳熟能详的俚语:天光头,走到阶沿头,捞扛脚指头,包起红布头,走到茅坑头,捉个五分头,走到下街头,买个带鱼头,烧其成砖头,大坐上横头,儿坐下横头,吃吃牢拳头……
芙蓉镇里要论什么标志性建筑,非芙蓉大桥莫属,他留给当前芙蓉人的印象最深,弧度也最美。

当年得知大桥要拆建,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晒图晒视频感怀,倒不是说这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水泥老桥有多少历史价值,而是承载几代人家乡记忆的三拱弧线,从此将改头换面。

小哥老房子就在桥下不远的塘沽头,在当年中安溪还没填的时候,家后门视野开阔,一开门就可以直视芙蓉大桥和黄金溪。小伙伴之间比谁牛,都是看谁能把自己的粑粑拉倒芙蓉大桥那些离水面更高的桥洞里,于是桥洞里就经常黄金一地,每每要等到洪水过境,才会又干净起来。以前的桥墩下是个深水潭,自然成为小伙伴们的跳水台,什么鱼跃式、反转式、后翻式,只要想得出来的招式,自会有人抢着演练,然后每到傍晚夕晒时,噗通的水花声串得跟音符一样,传到七里八乡。

大桥靠岸的堤坝下,原有长长的一整排的石阶道,是母亲们连绵数百米的洗衣洗菜场。成群结队的溪鱼在水里抢食,最爱的是洗丢的腥燥内脏。那时候钓鱼都不用鱼竿,鱼线徒手丢下去,就可以钓上一桶,只不过当时的鱼是钓来给猫狗吃的,现在是花钱买来自己吃。

早些时候,还没有时兴养鸭、挖沙,溪面相对宽敞平整,满地的鹅软石和浅水潭,就自然成了小伙伴们的王国,藏几把打鸟的弹弓、塞几条玩水的内裤,那也都是常有的事,就是怕洪水一冲,就要找个
来源:芙蓉镇人民政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乐清上班族网 ( 浙B2-20100310-1 )

GMT+8, 2025-8-20 20:5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