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凉亭内享受阳光
4月,花枝春野。在仙溪镇联红村下檐自然村,紫色杜鹃花绕着木摇椅,有老人悠哉悠哉地享受着阳光;有老人在凉亭内聊着家常;芭蕉丛边、竹林深处,一光影、一棵树、风袅袅,生活的温情与诗意,隐藏其间。
“这生活换以前还真不敢想,多亏了黄军长、黄军兵兄弟俩。”老人们说,木摇椅、凉亭、爱心网红椅都是这对兄弟亲手为村里建造的,为老人们创造了一片悠然惬意的小天地。
“建设新农村,创建新田园,借着村附近开发茶园的契机,我要出点力,把下檐建得美一点。”黄军长说,梦想多想想,总会实现的。如今村里的美丽花园才初见雏形,就受到村里老人和不少附近村村民交口称赞。
这片美丽田园的休闲设施建在一块6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在七户人家的家门口。过不了多久,黏土路要变水泥路。“原先这里坑坑洼洼,曾有小朋友不留心摔在坑里受了伤。”黄军长说,去年因为疫情,他住在村里,就想着把坑填平。他将家门口堆满废旧物件的小山清理一番,挖了一铲又一铲的泥土将路填平。路平了,偌大的宽敞空间,让他萌发建花园的想法。“村子小,以前老人们只能坐在家门口聊聊天。如果他们能在花园内闲谈、荡秋千,那多好。”黄军长说,他和哥哥黄军兵的想法一拍即合。
黄军长和哥哥亲手打造的木摇椅
木摇椅是去年3月,他和哥哥用三天时间,用山里的毛竹建造的,邻里看得“目瞪口呆”,夸他们有两下子。“我以前做过模具,虽然第一次做木工活,看着网上的视频,慢慢研究,还蛮得心应手。”黄军长说。让老人们觉得不浪费、欣然接受、乐于享用,黄军长秉承能省则省的原则,将废品转变成风景。摇椅的支撑绳,用的是废旧的电话线,是他和哥哥在山里捡来的,也算变废为宝。
凉亭是今年2月,他和哥哥、三叔黄连招用了四天时间建的。去年底,黄军长每次从温州回村,就带点木料、工具。年前,他雇了一辆小卡车,装满17根防腐木,从温州市区运到下檐。凉亭的四根石头柱子颇有来历,这是黄军长从荒废的老房子中寻到的。“石头柱子更牢固,我当时灵机一动,不如用老房子的柱子,于是和哥哥、三叔叫来吊机一根根搬过来。”黄军长说,搬运时,哥哥的手指头受伤,缝了好几针。
黄军长建凉亭时没有草图,但却花了不少心思:石头柱子用钢筋固定,牢固耐用;秋千用两条捡来的电话线做固定,相对于铁链不会生锈,小孩子、老人也不会伤到手;安装帘子,夏天遮挡阳光;凉亭顶部铺设像素玻璃,节约成本,还可以感受阳光灿烂;凉亭顶上装照明灯,摇椅背后的墙上挂上灯带,晚上老人乘凉时,串联的灯光点亮小村,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
下檐地处深山,海拔600多米。冬天,老人们习惯在家烤火。考虑到安全因素,细心的黄军长和哥哥还在花园内为老人们搭建开放式的竹屋,以备冬日夜晚烤火用。说到这些,75岁的黄贵早不停夸黄军长和黄军兵热心。每天不干农活时,黄贵早都会在凉亭歇息。他还像孩子一样荡着秋千偷着乐。他告诉记者,这个凉亭非常好,几十年前会去隔壁村看露天电影,现在自己村也有了休闲的地方。
黄军长的婶婶郭娇弟家住小公园对面,经常来凉亭荡秋千、晒太阳。她感叹:“过去像在数着日子过,天天期盼着一种新的景象。现在摇啊摇,时间也过得很快。”黄军长的嫂子徐莲芳对这些设施爱护备至,没事就擦擦干净。“看到别人村里有这个有那个,也特别期盼自己村能有。”徐莲芳笑着说,设施建好后,她马上发微信朋友圈炫耀一番。
4月10日,黄军长从温州市区赶回村里。早上,他在院子里开始“捣鼓”。几个小时的工夫,他制作了两个三层旋转的木架子,每一层填满了泥土。他说,老人们没见过多肉,他到花鸟市场采购,下次带一些回来放在架子上,让老人们养着玩。
16岁时,黄军长离开下檐村去温州市区经商。这些年,几乎都是过年回来住几日。“小时候对村里最深的印象有两件事:要走半个小时候的山路去上学,还有就是跟同伴们在山上放牛,山路崎岖一不小心就摔倒。”黄军长告诉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那时特别渴望“逃离”,如今,他已46岁,反而向往农村田园生活。
下檐有160多户人家,但大多数已经搬迁到临海、宁波等地居住,留下的只有七户,留守在村里的以老年人为主,60岁以上的有九位。下檐村遁隐在深山,鲜有外人来访,老人们步行去附近村买菜来回要一个小时,因为自给自足,还定时有卖菜的摊贩上山,村里的老年人不太出村。
虽然黄军长的父亲去世,母亲在外地种石斛,但这两年的夏天,他都会回来小住一段时间。“我看到很多村变化巨大,特别惭愧,没能为家乡做点事,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外打拼30年的黄军长感慨道。
平时生意很忙,但只要涉及村里发展建设的事儿,他都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要是他在村里,哪位老人家水管堵了,他就帮忙疏通;哪位老人家里水电坏了,他就帮忙修理;村里没有网线,年轻人不愿回来,他就给村里装网络,为的就是年轻人能多陪陪长辈。
在花园内有一把用稻草、绿植做的爱心椅,文艺范十足。有些亲戚来挖笋或者有人来茶园路过这里,都会被这些休闲设施吸引。不少人还会好奇,这是出自谁手?黄军长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建造时不仅想美化村庄,还想村民能一代代地传递爱心,把小村建得越来越美。
爱心网红椅
黄军长记得,连通村里的山间小路,是29年前父亲黄连福和村民用锄头一下一下挖出来的。“父辈挖的是黏土路,我买的第一辆车开回家时,还卡住了……于是,那时20多岁的我和哥哥,还有一些村民自掏腰包十多万元把这条路修成水泥路。”黄军长说,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兄弟俩总觉得该为村里做点有意义的事。
在黄军长家的后院,他把一座曾堆满垃圾的小山收拾得整洁一新,走出去别有一番洞天。黄军长说,1000平方米的荒废菜园列入打造美丽花园梦计划,过不了多久那个光秃秃的黄土园子就不见了。他指着左边说,这边规划成小菜园;指着右边说这里建凉亭;望着远处说,外围种满花草安上篱笆围栏,打造“城里人向往,农村人留恋”的美丽花园。对这个梦想,村里老人和妇女都很支持,也都帮忙打下手。他们相信,过不了多久,在清晨醒来,会发现村里的花园已是一片葱郁。(记者 董露露 文/摄)
来源:仙溪镇人民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