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江南风光好,听越剧,漫步古街,两岸垂绿柳,碧水清波映春浮,让人流连忘返。《孟丽君游上林》《西厢记》《红楼梦》……3月13日,在仙溪镇北閤村文化礼堂舞台上,北閤溪乐文艺队队员们一首首或缠绵柔和、或深沉隽永的越剧曲目,让沉寂的古村变得热闹起来。
这支自发聚在一起十来年“玩”越剧的北閤溪乐文艺队,都是街坊邻里。文艺队有队员40多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年龄最大的已85岁。最近他们才给队伍起了名:溪乐。取谐音“喜乐”,取地名仙溪有子晋箫声、云水悠悠之意。
雁荡山北麓的千年古村北閤,钟灵毓秀,宁静祥和。青石孝节坊历尽风雨,阅尽繁华。北屏山下,溪水淙淙,鸟语花香。喜欢为家乡记录人文风情的李震东带着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感受古朴小村的另一番景致:春雨淅淅沥沥,脚步湿湿润润,可丝毫没有影响北閤溪乐文艺队的演出热情,他们正在给仙溪镇工作人员和村两委做“汇报演出”。
“我们都是一群爱好越剧的中老年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北閤村人。”队长章纪里说,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些是农民,有些是教师,有些是在外经商多年的商人……大家都喜欢音乐。
曾经农忙之后,过年过节之时……他们都会自发拿起喜爱的乐器,不约而同地聚在古街自娱自乐。这两年,村里的文化礼堂教室成为他们固定的练习场所。虽不是科班出身,但队员们自学琵琶、月琴、二胡、笛子、扬琴、大提琴等十八般乐器时十分认真,每天18时到21时是他们练习的时间。日积月累的学习,他们唱念做打毫不含糊,唱腔身段有板有眼。
85岁的林应源是文艺队里年龄最大的一位,但活力不输其他人。他曾经是小学教师,在村里也是小有名气的“才子”。年纪大了后,他自学三弦、板胡、琵琶,都不在话下。他说,音乐让人年轻。如今退休后的他身体可硬朗,干完农活来排练一点也不吃力,每次文艺队演出更是不缺席。
队里的章纪里原先是拉二胡的,为了充实乐队元素,他还自学月琴。队员章桂芳和春香都爱唱越剧,在家里天天唱,邻里做家务、在小院聊天时总能听到她们的悦耳歌声。一群人聚在村文化礼堂舞台,为村里老人演出时像模像样,逗得老人家们咯咯直笑。
为什么选75岁的章纪里做队长?队员们异口同声说:老章年纪大,有经验,又细心,他负责队里事务井井有条,大伙放心。听了这话,章纪里有点盛情难却,大家这么信任他,他得把文艺队的里里外外大小事都张罗好,小到经费支出,大到越剧节目编排、邀请专业老师来指导……都得上心。
50多岁的李方红是乐清市戏曲艺术传承展演中心的二胡琴师,他一有空就往北閤老家跑,几乎每个星期必来。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有了专业学习的机会,技艺精湛了不少,也玩得不亦乐乎。他说,不为别的,就为能跟乡亲们一起热闹,一起欢乐。
“欢乐的音符在古街满天飞。”医生李北海负责在队里打鼓板,每天练习近两个小时。队友们说他对打鼓板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更好地学习打鼓板,他还专程跟乐清市戏曲艺术传承展演中心专业老师学习,还曾跑到温州周边的越剧团取经,可谓孜孜不倦。
去年底,李震东无意间在济艰堂听到敲锣打鼓声,以为是在舞龙,推开门驻足一看,原来是村民们一起唱越剧。“我当时就想,溪山月色,沿街屋檐,再来点吴侬软语,会让古街绽放更大的魅力。”李震东说,前不久,他想着这支乐队需要一个名字,还要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于是和文艺队商量后,找余东光老师取名。现在,北閤溪乐文艺队正在排练更多节目,走出家乡展示北閤人的精神风采。
来源:仙溪镇人民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