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上班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胃镜室采用粘膜下剥离术(ESD) 成功切除一例胃窦大息肉

[复制链接]

6438

主题

6442

帖子

7626

积分

小朋友

Rank: 1

积分
76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乐清之窗 发表于 2020-8-20 10: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日前,陈先生来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要求进行胃镜复查。同时他还带来去年10月份的胃镜报告:胃窦前壁息肉样隆起,病理报告为粘膜慢性炎伴肉芽组织增生。
郑杨副主任医师调阅陈先生原先所有胃镜图片,考虑此病变存在癌变的可能,建议行无痛下胃镜检查。胃镜复查后显示:幽门前区局部隆起,大小约3×3.5cm,顶端发红,粘膜粗糙,易脱入幽门。

郑杨医生告知患者,病变较去年明显增大,况且陈先生还伴有萎缩性胃炎,存在癌变或已经癌变可能,提议行胃镜下ESD术,尽早治疗。陈先生考虑再三后决定尽早切除体内这颗“定时炸弹”,同意了手术。

胃镜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它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与传统的手术与治疗方法比较,具有患者创伤小、痛苦少;肿瘤切除完整、复发概率小;医生可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等长处与优点。

入科后,消化内科葛海锋主任高度重视,在他的带领下,内镜团队进行了严谨详细地分析与讨论,并与麻醉科朱三荣主任进行术前沟通,因胃镜ESD需在全麻插管下开展,对麻醉要求高,难度也高,需要麻醉科密切配合。

随后,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团队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专家林李淼主任合作,在麻醉科的麻醉支持下,为陈先生行内镜下胃窦隆起样病变ESD术,切除了肿块,手术过程顺利。陈先生术后经过严密的病情观察与精心的治疗护理,开始进流质饮食,活动自如,7日后顺利出院。门诊随访时病情稳定,无不适症状。
陈先生的术后病理示:绒毛-管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局限于粘膜浅层,两侧切缘,基底切缘未见肿瘤累及,符合原先消化科内镜团队术前讨论结果。消化界有一句名言: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这一治疗不仅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陈先生整个家减轻了负担。
EMR是内镜粘膜下切除术的简称。EMR是应用较为成熟的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一种方法,具体是指在内镜的引导下行黏膜切除操作。然后送病理活检的一种内镜操作技术。可以获得较大的标本以便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的病变进行病理诊断。而ESD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简称,是在EMR基础之上发展的,可以适用于直径超过两公分的病变,采用电刀在黏膜下大块剥离、切除的内镜操作技术。ESD比EMR切除的范围更大,切除的深度更深,范围可以超过两公分,深度可以达到黏膜下层。
是的,伴随着医疗技术及医疗设备的发展,胃镜除了可以做为诊断工具,对于内镜医生还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工具。利用胃镜专用的手术器械,内镜医生可以用它们来做注射、切除、剥离等来切除病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使某些疾病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在胃镜下就能完成。
可以应用电子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窄带成像、超声内镜等手段发现个评估消化道病变,通过病理检查判断病变性质。超声内镜可以明确癌细胞的浸润深度,进行病灶的分期。
在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癌时期,因为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导致很容易忽视。尽管目前各种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实验室检查能确诊消化道癌,消化道内镜(胃镜、肠镜)检查仍是目前诊断早期消化道癌唯一有效的手段,定期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消化道“定时炸弹”的很重要的方式。特别是针对家族中有消化道肿瘤患者的高危人群。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其创伤小,减少了手术操作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恢复快,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质量。且手术效果与传统手术无差别。
来源: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乐清上班族网 ( 浙B2-20100310-1 )

GMT+8, 2025-8-2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