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21日,乐清市实验小学银溪校区联合乐成街道文明办、北门社区的志愿者们,邀请温州米塑传承人郑小红老师带着“会变魔法的年糕”走进校园,为四年级的学生们开设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米塑文化。
课堂上,郑老师先抛出问题:“你们知道米塑是什么吗?它可是用年糕捏出来的艺术品!”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她一边展示精美的米塑作品图片,一边讲述米塑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故事。“哇!原来年糕还能变成这样!”惊叹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
最激动人心的是动手环节!郑老师现场演示“枇杷”米塑的制作:先将彩色轻泥反复揉匀,再捏出椭圆的枇杷果实,点缀上翠绿的叶子…… 同学们紧跟步骤,小手上的米块渐渐有了模样:有的搓出金黄的“果肉”,有的捏出蜷曲的“果柄”,不一会儿,一串串 “新鲜枇杷” 就在掌心诞生了,连空气中都仿佛飘着甜甜的果香!
这场充满趣味的非遗体验,让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用双手创造美,更在揉、捏、塑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当传统米塑遇上童真创意,非遗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发芽——原来,老手艺也可以这么“潮”!
来看看孩子们的收获吧!
捏出来的神奇 四4班胡若雪 今天老师说要带我们玩“会变魔法的年糕”,我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原来这就是温州米塑,还是非遗呢!我偷偷捏了捏自己的年糕,心想:这真的能做出花花草草各种造型吗?
郑老师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超逼真的米塑枇杷,金黄的果肉鼓鼓的,叶子上还有细细的叶脉,看起来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师笑着说:“米塑不仅能做枇杷,还能做各种各样的东西呢!”
终于轮到我们动手啦!我拿到一团黄色轻泥,按照老师说的,先像搓汤圆一样揉啊揉。哎呀,怎么越揉越粘手?我憋着劲慢慢揉,泥团果然变得光滑了!接下来捏枇杷身子,我把泥团搓成椭圆,再用手指压出一道小沟,嘿,有点样子了!该做叶子啦,绿色轻泥在我手里变成了“饺子皮”,用笔尖刻上叶脉时,我生怕把叶子“划破”。最后把叶子粘在枇杷上,一串黄澄澄的“枇杷”就诞生啦!
原来米塑不是老爷爷老奶奶的“老古董”,而是能在我们手里变魔法的宝贝。下次我还要试试捏更多东西,让这份神奇在我手里继续“生长”!
触摸传统,感受非遗文化 四4班 徐誉喆 通过郑小红老师的讲解和视频展示,我了解到米塑不仅仅是简单的捏塑技艺,更是承载民俗信仰,节庆礼仪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那些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人物形象,竟是用糯米粉和颜料一点点捏制而成,匠人的巧思与耐心令人叹为观止!
当我们亲手尝试捏制米塑时,才真正体会到“看似简单,实则艰难”——指尖的力道,色彩的搭配都需要反复练习,这让我对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多了一份敬意。看着自己捏的一串枇杷,虽然歪歪扭扭,但过程却是乐趣非凡。非遗传承不仅是“保存”,更需要“参与”。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技艺的珍贵。
米塑像一颗被时光打磨的珍珠,需要我们擦去尘埃,重新发现它的光芒。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启蒙,更是一份责任感的萌芽——非遗的延续,离不开每一代人的接力,非遗保护并非遥不可及!
来源:乐清市实验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