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论证会在乐清市实验小学顺利召开。本次论证会特邀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科室凌华君主任、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科室李乐安主任、浙江省教坛新秀及正高级教师黄伟东老师等专家莅临指导。会议由陈爽老师主持,课题负责人乐清市实验小学卢青老师和李文燕老师分别作开题汇报,课题组全体成员及实验小学教师共同参与。
活动致辞 乐清市实验小学吴鹏涨校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两项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对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吴校长强调,学校将全力支持课题研究,期待通过专家引领提升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跨学科整合 赋能数学作业创新 1、方案阐述
课题《跨学科整合:小学数学主题式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负责人卢青老师从研究背景、研究设计、前期准备及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卢老师指出,当前小学数学主题式作业设计存在优化需求,课题旨在通过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立足精准实施、健全支撑系统,提升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
2、专家论证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课题的实践价值,认为其紧扣当前教育改革方向,在落实“双减”政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专家们针对课题设计中的不足提出精准建议。
李乐安主任建议厘清“跨学科”概念内涵,以数学学科为主体,界定辅助学科的具体功能。他指出需要区分“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式作业”的关系,明确从什么角度定位课题的主题式作业,这关系到课题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黄伟东老师着重概念界定和评价机制建设,建议对“跨学科学习”和“主题式作业”进行学术化定义。同时,他特别强调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确保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
凌华君主任基于课程标准提出指导意见,建议结合课标要求分析当前数学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他指出作业设计要把握三个要点:创设真实学习场景、搭建有效学习支架、设计多元评价方式,通过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3、未来展望
课题组将充分吸纳专家建议,重点从三个方面优化研究:首先明确数学学科的核心地位,系统梳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路径;其次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维评价标准;最后聚焦课标要求,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细化作业设计的关键要素,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焦点解决 技术助力朋辈心理互助 方案阐述
课题《心晴扶助圈:指向焦点解决的小学高段朋辈互助模式的班本研究》负责人李文燕老师从研究缘起、设计框架及预期价值等方面展开汇报。她基于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与一线教育需求,提出通过焦点解决技术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开发互助工具,构建话语情境,为班级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专家论证
专家一致认可课题的重要价值。认为该课题选题具有前瞻性,抓住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痛点问题。同时针对课题设计中的不足提出精准建议。
黄伟东老师深入剖析了课题实施可能面临的挑战。他着重指出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模式的可持续性建设;二是参与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评估;三是潜在风险的防控预案,特别是针对求助关系异化的情况,要制定详细的冲突处理流程。这些建议为课题的实践操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李乐安主任从学科定位角度提出了专业见解。他强调要厘清课题研究的核心范畴,明确区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边界。建议课题组聚焦研究主题,避免概念混淆,既突出特色,又能保证研究的专业性。
凌华君主任提出了基于理论框架的研究路径。他建议运用“大五人格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从社交能力、情绪管理等五个维度系统评估学生需求。通过建立科学的问题分类体系,设计差异化的互助策略,使研究更具针对性。
未来展望
课题组将重点从以下方面完善研究: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细化问题分类,重点围绕情绪管理、冲突应对等关键领域设计互助策略;建立健全完整的运行体系,确保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深化理论支撑,提升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本次论证会通过专家精准指导,为两项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将充分吸纳建议,优化研究路径,力争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为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乐清市实验小学也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创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乐清市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