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上班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跟着乐清山歌,感受乐清这些特色文化吧!

[复制链接]

6445

主题

6449

帖子

7644

积分

小朋友

Rank: 1

积分
76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乐清之窗 发表于 2021-5-13 09: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乐清地处山海之间,境内“七山二水一分田”

古时,乐清自然资源匮乏,丘陵地带多山少田,还三年两头出现洪涝,生存环境恶劣。但这也教会了乐清人向山向海要生存、要发展的本领,靠自己的双手耕山牧海。

有山水之处必有歌!乐清千年积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山海文化和生存文化的特征,乐清的山文化以雁荡山、白龙山和中雁荡山为代表,以山歌《对鸟》为最高成就。它是乐清人集体创作的一首抒情式的劳动山歌,表达了乐清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精品,更是跨越了地区和国界,唱响全国和世界。

除《对鸟》外,乐清其实还有不少其他好听有趣又有来头的山歌,历经岁月的洗礼、时光的打磨,不少山歌以独特的乐清方言演唱,广泛流传,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润泽乐清这方热土,润泽乐清人的性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乐清山歌的魅力吧!
乐清山歌《对鸟》是中国民间音乐瑰宝,是乐清山海文化中典型的音乐代表。《对鸟》作为著名山歌,驰誉海内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民歌教材。
【注释】
[1]介呣:方言。即什么。
[2]青翠:即翠鸟。背部夹杂翠蓝色羽毛,因此称为“青翠”。
[3]天雉鸟:有的本子记作“天主鸟”,即红腹角雉,俗称“雉鸡”。
[4]长尾巴丁:即红嘴蓝鹊。这种鸟的尾巴十分长,占总长度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民间俗称为“长尾巴丁”;丁,是民间对长尾虫鸟的形象称呼,以其尾长像“丁”字。又因为鸟喙呈红色、羽毛呈现蓝绿色,所以歌词形容其为“红夹绿”。
△红嘴蓝鹊
《对鸟》山歌,据传起源于白龙山牧童对歌,早已在乐清大部分地区流传,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其旋律在中国民歌乃至世界民歌中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质朴、清新、大气的个性充分展示了乐清人文精神中刚健豁达的一面,是乐清文化传统的闪光点。

《对鸟》是劳动和生活的产物。群山之间,万木争荣,百鸟和鸣,牧童在山地丘陵间放牧、砍柴或采野果,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地互猜鸟名,放声歌唱,《对鸟》由此产生。《对鸟》属于民歌中的对歌类,对歌类中《对花》几乎遍布全国,《对鸟》却比较少见,在全国目前已出版的民歌中仅发现这一首,所以它在中国民歌中地位特殊,地域特色鲜明。
《对鸟新唱》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
乐清市文化馆 供图
《对鸟》虽有许多版本,但基本曲调不变,多为五声徵调式。《对鸟》的歌词多为方言,这些方言词,保留了较古老的语音(如“介呣”就是“何物”的古音),而且极大地呈现了民间语言的生动性,具有相当珍贵的文化价值。
《长诗》,也称《长年诗》《长工叹》等,属于田秧山歌,主要是在田间劳作时演唱的,故称为田歌,是山歌的典型形式之一。
乐清各地都有类似的田秧山歌,曲调内容大多反映劳动人民野外生产的辛苦、贫穷生活的艰难、贫富悬殊的酸楚等,也会加进一些嘲笑、控诉和反抗的内容;也有用于传唱人生哲理、传统礼仪、当地风俗,以及表达对爱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这首《长诗》就是讲述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的,在浙南一带流传颇广,各地略有差异,中心意思是表达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劝人珍惜。
《田诗问》,是“问答山歌”的一种,是劳动者创造的歌曲。从形式上来看,《田诗问》的源头可追溯到古老的年代,汉乐府中的“相和歌辞”,就是采取问答的形式宣扬男女道德的。
这首民歌表现了旧时劳动人民与为官者之间的斗争。农妇怒骂为官者贪图享乐、品行污秽,唱出了野外生产劳动的辛苦和贫穷生活的艰难,表达了对欺压百姓的官员的嘲弄和反抗情绪。尤其是将为官者嘲弄为“气滚牛”,有着浓厚的乐清方言俗语特色,听后让人忍俊不禁。
《一个鸡蛋》歌词通俗易懂,在修辞方法上比较讲究,属于古老而朴素的民间文体。
四句歌词中,前面三句都是比喻,第四句才是本意。“一个鸡蛋半个清”,比喻男、女成亲才算一个完整的家庭。“半天落雨半天晴”,比喻男、女之间还有距离,有一种“求之不得”的失意感。然后自然引出第三、四两句的比喻和本意,说出了欲托媒求亲的心里话。
《呼牛调》是“牧牛调”的一种,词曲比较简单随意,但别有情趣。这种原始的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中的直接抒情和特定的功用,个人情感和社会化色彩不明显,演唱也比较的自由、舒展。
乐清方言中有一句话,形容两人年龄的差异,说是“差一个看牛厮”。“看牛厮”就是牧童;“一个看牛厮”指的是十岁,这是旧时乡村牧童的一般年龄。十来岁的孩子,因为牧牛,一整天不能尽情玩耍,最亲近的就是身边的牛了。等到天昏要回家时,就要模拟牛犊的鸣叫声,唤上它和自己一起回家,结束一天的放牧生活。
带鱼贪吃,又是一种对光敏感的鱼类,当一条带鱼发现钓钩上的鱼饵时,会毫无防备地上钩。当它被钩刺痛扭动扁长的身躯时,鱼鳞反射出的微光吸引了其他带鱼前来撕咬,而咬上同类的第二条带鱼也绝不肯松口。渔民常常利用带鱼的这些特性,往往一次可以钓上两三条甚至一长串。
乐清民歌《钓带鱼》反映的就是这种古老的渔业活动。乐清渔民钓带鱼的历史最迟可以追溯到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曾长期在温州做官的郭钟岳,在《瓯江小记》里专门记载了玉环(历史上曾属乐清县)渔民钓带鱼的情况,说“钓者每得一鱼,则衔尾上者十数”。因为唐代的杨贵妃名字也叫“玉环”,郭钟岳的两位江苏朋友还给乐清湾钓上来的带鱼取了个雅号,叫“贵妃带”。《钓带鱼》曲调明快,充满了渔民满载而归的喜悦。
“乐清”的地名
既有音乐的律动感
又有山水的清灵之美和绵远之象
天然的跟民歌有着亲密关系
当得起“音乐之城”这个诗意的名称
来来来
一起把山歌唱起来

《乐清民歌欣赏(普及版)》:红旗出版社 2018.10
《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王志成 著 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 9(乐邑寻踪文丛. 第2辑)
封面图片由陈尚云拍摄,文中曲谱图及配图来自《乐清民歌欣赏(普及版)》
来源:乐清文旅体资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乐清上班族网 ( 浙B2-20100310-1 )

GMT+8, 2025-8-17 10:4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