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11日,2021浙江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在温州乐清市仙溪镇南閤古村圆满结束,来自全省各地的摄影家们齐聚一堂,学习研讨摄影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操作技巧。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小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毛小芳,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温州摄影家协会主席金培林,中摄协艺委会委员、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叶文龙,省摄协副秘书长陶将,仙溪镇党委书记陈呈,乐清市文联主席虞维克参加本次研修班相关活动。
本次研修班授课内容丰富,包括著名摄影家塔可《对照-古与今在摄影中的倏然相遇》,丽水摄影博物馆馆长、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丽水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傅为新《从镜子到窗户——兼谈浙江摄影创作》,以及当代艺术家李舜《时代格物——仅仅与摄影相关的摄影创作》等主题摄影讲座。授课期间,还穿插仙溪采风创作和作品点评等环节。孟鲁平、夏肇旭、贾锦新等3位摄影家,还与大家交流分享《山水风景拍摄心得》。
学员纷纷表示本次研修学习为自己开拓了新的思维方式,确实收获很大,并为自己今后的创作指点的方向,以下是7位学员参加学习心得体会,供各位影友交流体会。 新闻稿文字来源 :金迈 我受的大学四年的摄影教育,是大多数人没有接受的摄影启蒙,从120胶片相机到大画幅,再到数码相机,甚至于视频拍摄、后期处理。直到现在,接触摄影10年的我依然只是用最简单的相机,没有多个镜头,没有长枪大炮,也没有参加一群有模特有烟饼的活动。
迷茫 ,我要拍什么,能拍什么,摄影又到底是什么?
摄影是镜子,它向内又向外,摄影作品可以映射拍摄者的内心,也可以照射别人的灵魂。傅为新老师说的镜子,唤起我对摄影的初心,让我想起我大学曾经拍过的主题,有自拍的,人与偶的,人与扑克的。回头想想其实这些主题很像我内心的表达,也符合我的个性和当时的状态。尽管当时只当是作业来完成,但是主题都是自己找的。无形之中摄影于我更多的是向内的,可能我不擅长做向外的表达。以至于在一群向外的摄影人身上,我很难融入去找到我所想要的那种摄影。但是这傅老师这个解释之前,我一直困惑于我之前是哪种摄影表达,哪种是适合我,并让我感到舒服的。
这种向内的表达,我觉得贾锦新老师的拍摄理念,就让我觉得很贴切。虽然我并没有贾老师的勇气,但是摄影是不拘泥于表现形式、拍摄物体。摄影应该是把摄影者内心的想法、对事物的态度,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这些虚的东西通过影像转变成看到的画面。这应是一场内心的修行。
我们要做摄影,更要跳脱出来去看待摄影。摄影是一门相通的艺术。摄影代替了写实主义的美术,又是视频电影的开端。摄影所讲究的光影是素描的缩写,构图是设计的排版,画面又可以说是装置艺术呈现。李舜老师,将摄影与书法、美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是摄影的一种创新表现手法,很有意思,很有想法。他说自己不是专业学摄影,也没有专门做摄影,所以更容易多样化的解读摄影。这句话很值得去深思,我们在听课人是不是给自己摄影人才的标签贴的太结实了,是不是应该要去撕掉摄影的标签,再去做摄影,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思考,从而找到新的方向。当然我自己也还在寻找。
这次的课程,我收获很多,思考也很多,很多之前的迷茫还是没有找到确切的方向。但是有一点,我的内心得到了肯定,就是坚持初心,“用最简单的相机,基础的手法去拍摄,看名作、找想法、试拍、再拍、后期、补拍。”这是我最初的摄影方向,也是在学员作品点评时得到的感悟。几位老师都说的很统一,不要过多的去强调你的摄影手法、技法,要表现你的想法。也许摄影人应该是个思考者。
或许它也可以是个学术研究者,塔可老师的课说实话是我还未能理解的高度,但是我能读懂他的专研。从研究历史,研究人,研究佛,摄影可能成为了他记录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因为摄影才去做的研究。就毛老师讲的,我们应该着眼于当地的文化,做文化的传承、记录、延续。这个主题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它很大,大的可以当成学术研究来做。
摄影可以包罗万象,可以包容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讲解,也可以有自己所认同的和不认同的。找到我所认同的,并热爱的,做摄影也是玩摄影。
果欲学摄影,功夫在影外
2021年7月9日-11日,在乐清市仙溪镇南閤古村举行的2021年浙江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邀请了著名的摄影师塔可、叶文龙、傅为新、李舜为学员们授课,同时也请到了新峰摄影师孟鲁平、夏肇旭、贾锦新与学员们分享各自的创作心路。
学习的过程是幸福的,但学习结束后整理学习心得体会,说句实话,对于我这摄影界的小学生来说却有太多的困难:理清思绪、发表看法、咬文嚼字、书面表达,处处卡顿,甚至说有时脑袋会突然短路,空白一片。回顾这三天的学习和交流,在我看来,每位老师的课堂都是干货满满,妙趣横生,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塔可老师对摄影语言本身近乎偏执、洁癖般的探索;叶文龙老师在不断超越自我、打破自我中建立他的“山水观”;傅为新老师系统化的“窗户之外、镜子之内”理论;李舜老师通过新媒体等当代特有的素材诠释对光影的表现与历史的再定义。孟鲁平老师的“由山水向空间,由形式向日常”;夏肇旭老师的探索山水摄影的新形式、创作手法和审美形式;贾锦新老师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穿越,梦境与现实的相互交织。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受益良多,眼界大开。
不少人说,现在摄影门坎太低,智能手机的画质已经呈飞跃式地进步,再加上后期技术越来越方便,已经达到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程度,烂市之说常有。但我认为在学习摄影的途中,摄影的门坎不是器材或技巧,成为一名摄影师,不仅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技巧还要不断的提升审美,甚至对天文、地理、气候、社会、经济、文化等知识都要有关注和了解,摄影是全方位的。但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真正令摄影师与别人不同的,其实是他的思想与风格。我们必须发展出个人的风格来有效表达出个人作品的含义。这时,你的设备和技术会跟眼睛、大脑、心融合在一起。眼睛是用来以摄影角度看待世界的,大脑用来分析和解释我们所见到的东西,心是用来感知世界、产生情感的。
迈克尔·弗里曼说过:“摄影没有思想,影像就失去力量”。摄影为何?创作优秀的作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呈现在影像中,或者说通过影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说穿了,摄影最本质的东西不在摄影技术本身,而在于摄影之外的东西。套用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摄影亦是如此,“果欲学摄影,功夫在影外”。摄影只是一种记录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个人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你作品的素质,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你的作品就是你的外化,也只能达到你达到的那个境界。大自然的风光摄影,可以让你寄情于山水间,陶冶情操,表达心声,追求生活中闲情逸致的一面。暇时阅读唐诗宋词、古典文学,亦能让你的摄影作品增添一份韵味与意境。用镜头捕捉瞬间,如同放生,让自己融入大自然,境由心生,记录了每一刻的风景,也记录了此时的心情,每一次都是一种瞬间的永恒。罗丹曾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哉斯言,培养一颗学会观察的心,把自己比作一部相机,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宏观的世界,微观的美丽,你会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看花不是花,看树不是树,那么,花和树也就不只是花与树,而都成了你内在的外化。摄影刚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镜头后的我们是什么感情,镜头下的那些画面正好是这些感情的折射。摄影有许多时候都反映了作者的某些意念,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观者透过影像更好地了解和读懂作者。此时,用摄影、绘画、文字或是任何形式来表现,又有什么区别呢?此时,摄影也不过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
平时看到国内外一些大师的作品,总有一些作品风格强烈,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谁的作品。拥有自己的摄影风格, 几乎是每个摄影师都想要的。发展或者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并不容易,在现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虽受到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视角,但想要创建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你绞尽脑汁能想到的每一个好点子都有可能被别人想到过并且付诸于实际。玛丽·艾伦·马克曾说过:“找到最适合拍的是最难的。”那这样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了呢?并不是这样。风格依然存在,虽不是专享,但只要用好了,那就是属于你的真正的个人风格。换句话说,就算你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好点子,可是你没有用好,反而是被别人看到了这样的好风格之后将其发挥到了极致,那这个风格就已经不再属于你。不管怎么说,风格这种东西应该是坚持下来的产物,我们不可能一拿起相机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拍什么样的内容,但是当我们拍下一张张的画面,体会自己每一次按下快门时的心情,在众多自己捕捉到的瞬间之中,总结归纳出自己拍摄的主题,才知道自己喜欢以及适合于拍摄什么样的内容。世界那么大,我们不应该太过于纠结形式上的独特,而要追求内容上的统一,让内容专属于自己。我们所认为的,我们所感受的,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自己的风格,我们看世界的视角,就是我们的作品的独特性。
摄影之路,始终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
有幸参加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 通过这次课程,发现自己离“人才”好遥远, 翻翻自己的“龛”,里面的东西也实在是太少了。
老师们分享的作品令我耳目一新。欣赏着贾老师的自拍作品,就觉得他是个“疯狂”的艺术家, 但这不正是最自我的表达么?能成为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及思想;塔可老师的高度让我只能远远地仰慕着, 一个摄影师,艺术家,在拍摄专题时,能把自己做到博物馆专家级的高度,原来摄影还可以这么学术。
几位老师对艺术的呈现都有个共同点, 前中期的构想需要有钻研的态度,理解透彻, 认证自己的想法并用摄影来表达自己内心所向往的艺术。
“龛,这小小的空间即意味着边界、专注 、操守, 一种适合与选择”, 所以请允许我在“龛”里先迷惑着…….
为了提升青年人才创作水平,更好地发挥个人技术理念,由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2021浙江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已落下帷幕,很荣幸能参加本次研修班聆听各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深感受益匪浅。以下是本人的心得体会。
叶文龙老师的《东方山水的表达与呈现》课程,让我在进行影像创作时有了追根溯源的参照和借鉴,并为自己梳理拍摄计划提供更好的学习指引。
塔可老师的《对照-古与今在摄影中的倏然相遇》历史的述言。从《诗经》里的山水,到清代金石学家所访的碑石,再到道家说的洞天福地,他的摄影足以照见大半个中国。将中国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中,也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吧,在某些层面可以将之推到一个承载无数可能性的空间里。
傅为新老师的《从镜子到窗户-兼谈浙江摄影创作》的学习,了解摄影的目的在于表达你自己、探索外部世界、探索艺术本体等,从而相对的确立自己在影像创作时的定位和方向。再比如通过傅为新老师对当代艺术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论述的学习,也让自己在当代艺术语境之下对摄影的边界、摄影的语言以及摄影的所指和能指有了一点初浅的认识,了解形式与内容两者之间的一些关系脉络。
最后通过李舜老师的《时代格物一仅仅与摄影相关的摄影创作》的课程。这个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这样随意被“认为”,所以我要打破很多约定俗成的概念。这在古代叫“格物致知”,格物者,致知也。当代艺术恰恰可能是提供了另一种去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这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价值。
感谢几位老师用心的教导,感谢省、市摄协以及仙溪镇政府的精心准备和付出。
我有幸参加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2021年浙江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
我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听了叶文龙老师主题为《东方山水的表达与呈现》的摄影,塔可老师《对照-古与今在摄影中的倏然相遇》,傅为新老师《从镜子到窗户——兼谈浙江摄影创作》,以及当代艺术家李舜《时代格物——仅仅与摄影相关的摄影创作》等主题摄影讲座。
授课期间,还穿插仙溪采风创作和作品点评等环节。孟鲁平、夏肇旭、贾锦新等3位老师与大家交流分享《山水风景拍摄心得》。
各位老师生动丰富讲课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授课,个人感觉改变摄影思维模式,比转换思想比换好器材更重要,以前我们拍照片可能都是固定的模式,没有大胆的构思。以前拍照片可能太表面化,太直接,没有内涵跟深度,必须改变自己的维度跟思维模式。也很幸运把我专题(站在时光的渡口)让老师们点评一下,让我更加知道我接下来怎么办,目前不足地方在哪里,更加有信心把这个专题拍好,拍的更好深度,我们可以发掘温州有很多题才可以拍,要立足本土,让温州的专题越走越好。学无止境,在摄影路上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
作为一个摄影师,应该有最起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作为当代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的摄影人,怎样用自己的相机,拍出有时代意义、有个性表现、有独到见解、有真善美价值的作品,在这次的研修课上,都会得到很多的启示。
多观察是基于多思考的前提上,想后必然要观察,洞察你想象的对象,从中发现它的特征,然后在继续思考它正常的状态和非正常的状态,都有哪种可能,其中哪些是你想要哪些是你应当去避免的。通过仔细的分析论证后才要去多实践。不要忘记想象和现实永远是会出现不相符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大量的在现实中的实践,去不断总结经验,最后筛选出最理想的结果。我想这是一套拍摄好照片的思路,其中“多思考”是最重要的!简单的三个字包含了太多人生的意义。摄影从始至终记录的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人生。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好作品少不了耐心的思考,孤独的坚持与不断的自我交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是执着,摄影也是。一份执着的热情,不断观察练习积累,在这条路上收获喜悦。
不一样的山水
7月9-11日,2021浙江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在仙溪镇南閤古村举办,这次研修班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专题讲座,又有摄影师创作分享及作品点评和采风创作。
做为研修班的一员,我认真聆听每一位老师的讲座,叶文龙老师在《东方山水的表达与呈现》中提出要时刻思考山水、风景与时代的关系,塔可老师在《对照-古与今在摄影中的倏然相遇》中提出古诗文中的主体题材“怀古”,为何在当下艺文创作中,已经成为边缘题材?李舜老师《时代格物-仅仅与摄影相关的摄影创作》中讲述自己的艺术创作,阐述他从摄影这一艺术形式为创作出发点进而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在当下时代性的思考与实践等等。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慨万分,感慨叶文龙老师丰富的黑白影调中,极致唯美的气韵,也感慨李舜老师如此脑洞大开,通过后期创作虚构的影像,将长时间曝光的线条,变成一幅幅书法作品,当代艺术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做为青年摄影家如何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如何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创作不一样的山水,这成了我今后摄影创作的重要方向。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共我一体”,无不显示着人类和大自然的亲密交流与和谐共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山水的崇尚形成了华夏文明独特的审美体系。
在我看来,我们在摄影实践中,要找寻人与自然精神契合的一面,将诗画引入山水摄影,将自身融入其中,将儒家的仁,道家的游,禅宗的悟渐渐渗透于山水间,集百家之长,借助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学和美学等学科的支援,“对新山水摄影”理念进行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山水。
很多同学说,现在摄影创作很难啊,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还要会各种软件操作。掌握形式的多样化,不拘泥于一种创作表达形式,所谓不破不立,我们将山水结合当下的科技,哲学角度上得到提高,不断尝试所有形式,艺术创作很重要的一点是控制。比如借用人工灯光拍摄,一个瞬间里记录两个时间概念,闪光灯超高速和慢速度相机的结合。比如对某个主题做有力的探索,引起共情。随着工业的发展,在海边、山边、水边都留有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而这些垃圾最后伤害的是我们自己,这是工业文明和自我的相博,我们作为摄影家提出问题,为的是让相关部门引起重视解决问题。老师们有一点说得非常的好,那就是作品需要输出,输出越大越震撼,越能发现问题。
表达的重要性。如果已经做好了摄影前期、中期的工作,创作出非常好的作品,那怎么去表达它呢?口才好真的很重要,同样的作品,口才好的人滔滔不绝,声情并茂,把所有思想内容表达清楚,也就是成功输出,引起共情。而口才不好的人,表达不出来自己想说的东西,作品再好不会表达,就像看电视没有声音一样无趣。傅为新老师说:照片到底是映射艺术家的一面镜子,还是透过它去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艺术不能一分为二,非黑即白,窗户之外我们要有客观性、他者性、定义性、崇高性,创作作品要有集体意识,公共价值和社会意义。而窗户之内,我们要有主观性、自我性、诗性、微观性,创作作品时要有个体意识、独立价值和生命意义。
世界万殊,我们要寻找和确立自己坐标意义,从乡村振兴出发,从人民出发,从社会出发,希望今后创作出来的山水,经过时间的沉淀,不仅仅只有唯美,而且还能引发人们的反思,实现历史文献,公共价值。
来源:仙溪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