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上班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笑水笑人欢笑 | 在仙溪联红白壁岩畲族聆听春曲望春色

[复制链接]

6445

主题

6449

帖子

7643

积分

小朋友

Rank: 1

积分
76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乐清之窗 发表于 2021-3-23 09: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明朗春色间,仙溪镇联红村“藏”着一个白壁岩畲族自然村。在这里,雨水、阳光及拂面的杨柳风,来得清柔、静谧,给人恰到好处的自在感。

小村四面都是稳静厚重的山,使它遁隐得很深,村民与山岚、溪流、草木、鸟虫和谐相处。留在村里的老人们便是耕作之人,在一方土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春一秋的更迭中,勤勤恳恳、致力不怠。踏着春光,让我们走进白壁岩畲族自然村,体验村中老人的生活点滴及文化传承。
畲族村民带记者游览白壁岩村
“春天,吃清麻糍是联红村畲族人的习俗。清晨6时许,我就起来洗棉菜(学名鼠曲草)准备,为了洗得干净,足足用了六桶水。”3月20日,来到潘香凤家时,她和家人正在制作清麻糍。

棉菜洗净放在锅里蒸软,再把糯米放在棉菜上一起蒸,一直蒸到糯米褪去白色后,再用盖子盖起来蒸到清透。为了让口感更有层次感,不粘手,蒸好的棉草糯米要再拿到石臼里捣制,为了增加风味,加入炒熟的黄豆粉。中午时分,围观的亲朋忍不住尝尝鲜,夸赞味道甜儿不腻,软糯可口。

79岁的潘香凤从马鸣瑞村双南嫁到联红村已经60多年,平时她喜欢在家里种番薯、做番薯面、养鸡、酿酒。“嫁到畲族很幸福,公婆就像我的亲爸爸、亲妈妈,我16岁嫁过来后,无论大事、小事,我都会和公婆讲,把他们视为亲父母。”潘香凤说。

潘香凤巧手几乎都是跟畲族婆婆学的,一开始是做给家人吃,而后手艺好了,就送一点或卖一点给别人。山区比较贫困,她认为不能赚太多,别人卖5元,她就卖3元。“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要吃乌米饭。这位畲族媳妇就用乌饭树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变身乌黑发亮的乌饭,招待亲朋……每年过了立冬,潘香凤又会上山挖番薯,将番薯制成番薯面。山虽高,但身体吃得消,潘香凤还成为了村里卖番薯面的第一人。

潘香凤有四个儿子,二儿子钟振舟和四儿子钟振仕前几天从海南回来看她。这次,兄弟俩为家乡带来了礼物——西瓜。潘香凤迫不及待地让大家品尝西瓜,她打心眼里觉得儿子带来的西瓜特别甜。因为不久后儿子要出发去江苏,她特意做清麻糍等家乡特产装满汽车后备箱,让儿子们离家千里万里,把家的味道带在身上。
潘香凤和儿子做清明麻糍

邻里们形容潘香凤一家是“五好家庭”,家里和睦,老人自力更生,子女上进。潘香凤的四个儿子在外20多年,三天两头给她打电话嘘寒问暖。和儿子们告别时,儿子、儿媳妇在雨中给潘香凤来了一个爱的拥抱,画面里,儿子、儿媳妇用手将她围在了一个爱心里,此时能说会道的潘香凤反倒有点不好意思。
联红村的畲族人觉得自己种的番薯特别甜,佐着白壁岩泉水酿的米酒、磨的豆浆味道最美。

在69岁的章冬娥家门口的小院子里,章冬娥和几位老人正在磨豆浆。身着藏青色畲族马甲的老爷爷、老奶奶在竹椅上聊天,脚边围着一群叽叽哝哝的小鸡雏。

光阴周而复始,章冬娥嫁给畲族丈夫钟振贵转眼48年了,也磨了48年豆浆。只要家人想喝,她就会现做。

“我在南閤老妈家不会做,嫁过来后跟婆婆种黄豆,还学会了磨豆浆的手艺。”章冬娥笑着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豆浆,各自门前都有石磨,现在邻居们盖起新房,石磨也不见踪影,只有她家门口还摆放着石磨,大家想喝豆浆都会来这里磨。

每次做豆浆,她都先将黄豆晒干,浸泡后再用石磨一圈一圈磨出来,可见功夫。“柴米油盐的日子,充满人情味。一公斤豆要磨一个小时,两个人配合轻松,不管邻里谁家在我这做,大家都来帮忙磨一下。”章冬娥说,光看那稠稠的白色浆液从一条条石槽里缓缓淌下来,就让人很享受。

黄豆磨制完成了,章冬娥将浆液用细纱布过滤后,再放入锅中煮开,满院子飘香。“渣是渣,浆是浆,不比豆浆机差。”章光娥说,美美地喝上一小碗,她和老人们都觉得,比外面的豆浆好喝,也许因为常喝豆浆,家里人的皮肤都特别好。

不少附近村村民也到她家门口磨豆浆,她总是大方地说:“你们自己磨就行,不用跟我打招呼,没关系的。”最近慕名来体验磨豆浆的外村人越来越多,还拍照发微信朋友圈。虽然手把手教挺费力,但这让她很高兴。看着自己家成为打卡点,她就想着要把小院子再拾掇拾掇,迎接客人们前来。
“畲族居民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村内的畲族为钟姓。我们的祖辈最近一次迁徙是从温岭迁到大荆,再迁到仙溪。”说起祖辈的过往,钟巧英倒背如流。去年起,村里为了留住畲族传统文化,颇费心思。过去村里畲族娶亲,都要把屏条挂在中堂两边,老祖宗的画像摆在中间,再铺上席带,可这些年这些传统仪式似乎被遗忘。钟振荣和其他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去寻找,看哪家存有老祖宗头像、屏条。
钟寿上展示屏条

他们在84岁的钟寿上家中找到180多年历史的真丝屏条。这幅黄色屏条是祖辈昌秀公的母亲过六十大寿,亲朋好友送来的祝福。这对屏条由钟寿上保管在红木箱子里,一条和屏条同样岁月的蓝红相间的棉布包裹。每年农历六七月,他会拿到阳光底下晒晒,虽然屏条上有零星几个小洞,颜色不如当初鲜艳,但是钟寿上看着它,感觉安心,仿佛日子正晾在架子上,把霉斑和漏洞都袒露给阳光。

“木公金母周甲奇眉……”钟寿上小心翼翼地拿出这对屏条,一字一句地读给记者听。这对屏条由一代代人存放,村里年纪最长或者身份、辈分高的老人去世后会转交给下一位这样的老人保管。现在,村里还在寻找老祖宗画像,还将收集风车、织布机等,摆放在文化礼堂展示。

据了解,联红村有500年历史,村里有2000人,其中畲族310人,是乐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村落。村里不仅有古色古香的文化礼堂、畲族文化长廊、文化广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村民还会穿上畲族凤凰服,跳着畲族舞吸引游客。联红村文化礼堂内写着“山哈讲堂”,因为畲族世居山林,以狩耕为业,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寓意山里的客人,以示对大自然的崇敬。
山村的自然环境、健康的食品、自足的生活智慧,样样变成宝藏。章纪宽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99岁的他就要百岁大寿了,他的儿子是村里的“一肩挑”干部章小满。问起老人家为什么长寿,章小满和村民都说,因为村里山好水好,老人家爱劳作又注意饮食。

在外打工多年的钟振荣69岁,经过钟巧英去年几番工作后,和村里在外经商的另外几个老乡共同谋划了一下,决定回村第一次创业,成立乐清市畲东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打造“仙溪仙水仙虾”。随后他们寻找温州专家,多次去现场考察水源、环境。钟振荣说,在市民宗局、仙溪镇和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的大力支持下,这项事业顺利进展,再加上村干部和村民们这么给力,所以他果断尝试了十亩“澳州小青龙”的龙虾试验养殖基地,一养就养成功了。

通过指派的技术员前来手把手指导,他养的“澳州小青龙”质量有保证、销售不错,上市两个星期,就被一抢而光,今年试验基地扩大到50亩。“我真心想带动村民改善生活,不单单是自己致富,带着大家一起过好一点。”这是钟振荣常和家人、村民说的话。

深情中有深意,白壁岩的发展,仙溪镇党委、政府不仅给予政策补助、扶持,还在去年村里换届选举时,鼓励在常熟做服装生意的乡贤钟振仕成为村两委成员共同发展村庄,还组织村两委干部到优秀村学习、交流。

产业兴村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村民触动很大。章小满说:“原被冷落被忽视的小山村俨然成为有待开掘的宝藏,将在越来越多人的反哺之下,越发精彩,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这棵梨花树比我年纪还大,这里原先有水塘,我们会舀水吃……”40岁的钟巧英步履轻盈地走在清朝就有的狭窄古道上说,这条小路,她小时候经常走。

阳光亮堂堂地照在破旧祖宅里,照在旧了的瓦片上,照在屋脊和垂下来的瓦檐上。在祖宅里,可见梨花簇簇,绿树青青。“本来三座三合院的祖宅,只剩下曾经是爷爷奶奶住过的这座三合院。200多年历史的祖宅年久失修,只剩下一部分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祖宅里住过永乐三五支队。他们一年来好几次,每次待四五天,住在二楼。他们很守规矩,拿根木柴都要用钱和奶奶买。”钟巧英说。
钟巧英介绍祖宅

在这座祖宅里,有太多钟巧英与奶奶的回忆。9岁前的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到奶奶家。“奶奶会把养的鸡炖成美味的鸡汤,满屋子飘着香气。奶奶会从兜里掏出一分钱给我买糖吃。老宅里左边是木楼梯,右边是绳索与木头结合的爬梯,爬上去后有一个木门盖,能把这条通道封起来。奶奶住在一楼,我住在二楼,楼上的床是固定的,有点像炕。在小院子里,奶奶和妈妈手工绣花、织彩带。过年时,我们会做年糕。”钟巧英回忆,住在这里很有亲情感很欢乐。

钟巧英回忆,为了让谷物不受潮,细心、勤劳持家的奶奶将谷仓设计在二楼。小时候,她和奶奶一起劳作。谷子倒下去,摇动风车,就会有米下来。当时的她觉得神奇得不得了。

在白壁岩家家户户都要种番薯,他们在路边山坡上挖地窖保存番薯,俗称“番薯窖”。记者看到,在路边山坡,隔一米多就有一个番薯窖,窖有大有小。每年11月,长辈们将番薯放进去,冬天,钟巧英和小朋友进到洞里搬番薯,奶奶会包番薯粽,吃不完的做成番薯粉。因为不容易坏,番薯能吃到第二年春天。

烟雨蒙蒙,遗忘在山村里的老宅不只钟巧英一家,还有一家三合院,曾是她伯伯的祖宅,住着三户人家,可如今他们都在外经商,也盖起了新房。村两委想要改造这两个村里最老、最破的房子。有村民说早点把它拆掉,村里还能亮堂一些。也有村民说,老房子对维持村落的肌理有重要作用,希望相关部门能一起保护。

走在小时候走过的路、看到番薯窖,钟巧英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更多人知道白壁岩。钟巧英是乐清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秘书长,她在村里找到很多畲族服饰,给来游玩的朋友体验。她说:“畲族女性喜着凤凰装,崇尚青蓝色,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但这都是盛装时穿着,而平时劳作时就穿花卉的马甲和裤子。”

在兰田尖山的天湖,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鸡公上岭尾拖拖,鸭子下田吃早稻,大人商量冇钱用,孩子商量钱用多……”湖边,身着畲族服饰的钟巧英学唱畲族牧童歌谣。

她略带怅然,因为村里畲族人会畲语的人几乎没有了,都是说仙溪话。畲族以歌为言,传承根脉,吟唱生活。钟巧英想教会村民唱畲族歌曲。这一年来,她渐渐地成为村里的代言人。

我们总是说“有苗不愁长”,仿佛我们的世世代代,也就似大自然的一岁一枯荣,终会发展成草木葳蕤的森林。钟巧英说,心中有家乡的人们,会因心底有“根”,而心怀温暖与力量,如行走在天湖的幸福桥,道路越走越宽。

本版图片由李震东拍摄
来源:仙溪镇人民政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乐清上班族网 ( 浙B2-20100310-1 )

GMT+8, 2025-8-15 21:4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